冯友兰认为人怎样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当代哲学家、教育家。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冯友兰提出,一个人要达到“天地境界”,必须先达到“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并在此基础上超越二者,实现“天地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_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_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他认为,“功利境界”是人在较低的层次上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道德境界”则是人在较高的层次上追求的利益。而“天地境界”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追求宇宙的利益,把人性和宇宙的规律性结合起来,使人达到与宇宙同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要达到“天地境界”,一个人必须先学习和了解宇宙的规律性和目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ABD)的性,并且通过内省和修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规律和目的。同时,他必须超越个人的功利和道德观念,以宇宙的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性和宇宙的规律性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与宇宙的融合。
冯友兰认为,通过达到“天地境界”,人可以达到的精神超越,实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求 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或《人是什么》(赵鑫珊)
A.审美意识的产生 B.专门的系统的美学着作问世 C.形成了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D.对审美心理的探索 E.对审美关系的侧重昨天,我听了《人生的境界》这一课,感到的问题还是在就教材而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
一开始直接进入主题,提问学生人生的境界有哪几?学生回答:四种,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然后是请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然境界,什么是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教师再一一板书。
后来又问哲学的任务?(书中都可以找到现成)
开始讨论课文后面的练习二:对文中四个句子的理解。
一堂课,始终就是在教师的控制下,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寻找课文中的字面,仅此而已。
《人生的境界》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最的文章之一,是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的篇课文,目的很清楚,学生到了高三了,需要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了,尤其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人生,规划人生,以此激励学生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且课文练习三也有布置:请学生联系实际,可以对冯先生的观点提出质疑,写一篇读后感。
可是,我们这位老师上的这一堂课,从头到尾只字不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实际,或者列举古今中外的人物、平民故事来开展讨论。
这是典型的就教材而教教材的课堂,而不是以教材作为例子进行语文学习。
语文课,并不仅仅在教学生读懂这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课文这一个例子,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想,学会以批判的眼光对由课文生发开去的有关事物、人物、现象和事理进行思索与分析。
在问清了作者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的依据之后,老师也列举了一个例子让同学们分析:
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三个人的不同回答分析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学生的回答是顺理顺章的,个是自然境界,第二个显然是功利境界,第三个是道德境界。
但是,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说:如果他是替一个私人老板造高楼大厦呢?显然这位学生感到第三个人如果是为私人老板造高楼大厦,同样也是为了赚钱,并没有达到为利益作无私贡献的觉解,达不到道德境界的层面。可惜这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或者说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点,于是老师以“请大家一起来把表述四种境界的文字读一遍”而遮掩过去,
且不说仅凭这三句话能否反映出三个人的不同人生境界,而原本课堂中出现的一次智慧的火花就这样瞬间熄灭了。
在这堂课里,我觉得有许多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1、什么叫觉解?在课文中出现13次之多,这是个由派生出来的概念,学生不一定理解;
2、这四种人生境界是依次上升,课文中讲得很清楚;“自然境界,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是天地境界。”但是,是不是就一层一层截然分开的,我的理解应该是交叉错杂在一起,只是某一种倾向更鲜明一些罢了,这个问题应该联系实际讨论清楚,不然学生会形而上地去认识这四种境界。
3、对于功利境界的界定,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为:“心胸狭窄,做事只知道对自己有意义。”我以为对功利境界的定义有些偏激。一个人对功利的正常追求,是正常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常的利益的追求,在满足个人利益追求的同时,又为作了贡献,如私营企业主,只要不是违规违法地偏面地追求功利,还是鼓励的。每个人的发展,起初可能谁都离不开功利境界,因为一个人首先生存。
4、可以联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认识冯友兰的人生四种境界,。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5、可以联系许多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人生境界来分析;
6、可以联系当前一些现象,包括教师本人、学生本人的生活实际来讨论对人生四种境界的认识。
(照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在网上找了一篇)
人生的境界作者是谁?
例子是这样的:有三个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个人回答说:在砌墙,每二个人回答说:在赚钱,第三个回答说:在造高楼大厦;作者是冯友兰。
A.毕达哥拉斯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康德新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主义,开始以主义为指导研究哲学史。著有《哲学史新编》、二册、《哲学史论文集》《哲学史论文二集》《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哲学史新编》等书。
人物影响
他的《哲学史》是继胡适《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哲学史研究的水平。此书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
人生的境界
A.李贽 B.金圣叹 C.汤显祖 D.李渔文/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A.色彩,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的存在,他是的一员。这个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人生感悟 m.taiks)我在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的人生境界。
所以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29-32】
【 #自考# 导语】芬芳袭人花枝俏,喜气盈门捷报到。心花怒放看通知,梦想实现今日事。喜笑颜开忆往昔,勤学苦读最美丽。继续扬鞭再向前,前途无量正灿烂。努力备考,愿你前途无量,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29-32】》 供您查阅。
【篇】
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A)
A.艺术的存在方式 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 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 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
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C)
A.图式化结构 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 C.意象世界 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
A.艺术创造过程 B.艺术品中 C.艺术接受过程 D.艺术传播过程
A.集体无意识 B.普遍的互相联系 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 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
A.创作冲动 B.主体的灵感 C.艺术作 D.意象生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
A.不期而至的惊讶 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 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 D.完全的精神升华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C)
A.精神层面 B.初步 C.物态化和物化 D.形而上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B)
A.实质上不存在 B.客观存在 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 D.完全不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
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 B.突破客观的规律 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 D.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D)
A.《法律篇》 B.《克力同篇》 C.《巴门尼德篇》 D.《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D.审美特性的异
6.13.把美看作“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
A.黑格尔 B.布托 C.刘勰 D.柏拉图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B)
A.绘画 B.雕塑 C.建筑 D.戏剧
6.17.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C)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18.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为紧密,也动态色彩的艺术是(C)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19.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艺术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D)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20.艺术接受的核心是(D)
A.接受主体的参与 B.艺术品的中介作用 C.鉴赏 D.意象的重建
6.21.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特殊结构在于它的结构框架。(C)
A.格式塔 B.矛盾性 C.图式化 D.多义性
A.飞跃 B.阶段性 C.不可控 D.有的
6.23.所谓“艺术接受的阶段性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B)
A.结构 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C.空白与不确定处 D.意象的组织
6.24.在审美鉴赏中“悟”的阶段,形式符号最终被——了。(D)
A.抛弃 B.凝固 C.扬弃 D.克服
6.25.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悟”的境界很不容易达到,所以——就显得十分必须。(A)
A.审美鉴赏指导 B.超越观这一阶段 C.延长“品”这一阶段 D.细读文本
【第二篇】
7.1.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B)
A.礼 B.乐 C.术 D.射
7.2.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B)
A.尧的时代 B.舜的时代 C.禹的时代 D.周文王的时代
7.3.礼乐纳人学校教育是在(A)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始皇时期
7.4.《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_____,认为它“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A.《颂》 B.《风》 C.《雅》 D.《诗》
7.5.在先秦时,美育的理想是(A)
A.乐 B.和 C.礼 D.仁
A.《乐记·乐情》 B.《国语·郑语》 C.《毛诗序》 D.《尚书o舜典》
7.7.“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着。”出自(D)
A.舜 B.朱熹 C.刘向 D.董仲舒
7.8.建安时期,首先提出“美育”一词的是(C)
A.曹 B.曹丕 C.徐斡 D.阮籍
7.9.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C)
A.先秦 B.两汉 C.魏晋 D.隋唐
7.10.朱熹提出的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D)
7.11.明清时期提出“见文当观心”观点的是(B)
7.12.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A)
A.李渔 B.金圣叹 C.李贽 D.曹雪芹
7.13.近代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的是(C)
7.14.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的是(A)
A.蔡元培 B.梁启超 C.王国维 D.纳兰性德
7.15.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
7.16.主张美育是“趣味教育”的是(B)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叶圣陶 D.鲁迅
7.17.认为美育“即情育”的是(C)
A.鲁迅 B.康有为 C.王国维 D.朱熹
7.18.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A)
A.古希腊罗马 B.中世纪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7.19.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人是(B)
7.20.“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出自(D)
A.贺拉斯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7.21.“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出自(A)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普罗提诺 D.马佐尼
7.22.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深入神学,古希腊罗“”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A)
A.七艺 B.六艺 C.五经 D.四书
7.23.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D)
A.虚无主义 B.自由主义 C.浪漫主义 D.人文主义
7.24.美育作为学科在人类文化正式出现的标志是(D)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C.贺拉斯的《诗艺》 D.席勒的《审美书简》
A. B. C. D.
7.26.将“美和善”混为一谈的观点是(B)
A.美育是情感教育 B.美育是人格教育 C.美育是艺术教育 D.美育是道德教育
7.27.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A)
A.美是诉诸感性的 B.美可以潜移默化 C.美具有能动性 D.以上皆不对
7.28.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载体是(B)
A.人物形象 B.感性形象 C.理性形象 D.自然形象
7.29.“情以物迁,A.虚静 B.以物观物 C.文以载道 D.消融查滓辞以情发”出自(A)
A.《文心雕龙》 B.《南词叙录》 C.《淮南子》 D.《绘事发微》
7.30.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D)
A.冉求 B.朱光潜 C.老子 D.孔子
7.3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D)
A.庄子 B.苟子 C.韩非 D.老子
7.32.将“万古长空,一朝”视为境界的是(C)
A.儒家 B.道家 C.禅宗 D.理学家
7.33.提倡“顿悟顿修”的是(C)
A.老子 B.庄子 C.慧能 D.玄奘
7.34.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境界是(C)
A.道德境界 B.功利境界 C.审美境界 D.科学境界
【第三篇】
多项选择题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ABC)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李泽厚 D.费希纳 E.布洛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ABCE)
A.费希纳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蒋孔阳 E.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
A.艺术美 B.自然美 C.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D)科技美 D.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E.心灵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ABCDE)
A.哲学 B.心理学 C.民俗学 D.人类学 E.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ACD)
A.审美意识 B.审美意象 C.美学思想 D.美学学科 E.审美形态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ABCE)
A.《牡丹亭》 B.《红楼梦》 C.《俄狄浦斯王》 D.仰韶文化(鹰鼎) E.贝多芬的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别有(AB)
A.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的则没有直接联系 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大团圆 C.西方悲剧源远流长,在五四后才有悲剧意识 D.的悲剧意识强于西方 E.没有悲剧意识
1.8.美学成为学科的标志是(BC)
1.9.主义的实践观是(ACD)
A.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B.完全是独创 C.具有生成性 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 E.具有自发性
1.10.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ABC)
A.自我意识 B.人自身 C.现实的人 D.审美的人 E.道德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BC)
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 B.人与关系中的自由 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 D.人在审美中的自由 E.人在欣赏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AD)
A.个体内在性 B.自足性 C.圆融性 D.生成性 E.觉解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ABCD)
A.自然境界 B.功利境界 C.道德境界 D.天地境界 E.审美境界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BCDE)
A.功利境界 B.伦 理境界 C.境界 D.学术境界 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B)
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C.只具有一个层次 D.等同于人生境界 E.与人生境界对立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CD)
A.超现实性 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 C.超功利性 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E.主观性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BCD)
A.神妙 B.崇高 C.喜剧和悲剧 D.丑和荒诞 E.意境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B)
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 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C.以求真为目的 D.以求善为目的 E.是人类活动的一种
【第四篇】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BC)
A.鉴赏力
B.审美兴趣
C.审美品位
D.审美个性
E.审美能力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确的是(ACD)
A.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B.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一样揭示出事实并终止于事实
C.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
D.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关怀”
E.审美活动对现实世界根本否定
2.3.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着作是(AB)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德意志意识形态》
D.《宣言》
E.《革命和欧洲革命》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CD)
A.审美需要
B.审美趣味
C.审美主体
D.审美对象
E.审美经验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BE)
B.体积
C.形状
D.音响
E.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ABCDE)
A.多样统一
B.整齐一律
C.节奏韵律
D.均衡对称
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AD)
A.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
C.开放性的系统
D.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E.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眭、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CD)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自由游戏”
C.“坐忘”
D.“非现实化”
E.“欲辩忘言”
2.9.以下着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着作有(ACE)
A.《艺术的起源》
B.《艺术与知觉》
C.《金枝》
D.《美育书简》
E.《原始文化》
A.审美愿望
B.审美理想
C.审美需要
D.审美趣味
E.审美体验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AC)
A.器物造型
B.固定装饰
C.器物装饰
D.非固定装饰
E.语言活动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ABE)
A.耳环
B.锥髻
C.文身
D.凿齿
E.戒指
读了人生境界这篇文章说说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B.某种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的价值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兴旺、事业7.25.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C)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
或有6.22.从整体上来看,艺术的接受是一个——的过程。(B)误,请指教。略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从高处架构,笼括了人生境界的高下分野,这对写好“境界”话题作文有所帮助。要写好此文,首先要选好切入口,不要一味地贪大,将镜头瞄准那些不可“触摸”的比较抽象的物事或道理上。如果一时选不好恰当的素材,不妨将目光定位在自己身上,梳理一下自己曾经在“处置”境界上的一些。通过这些的叙说,凸显自己对待“境界”的情感或思想起伏过程。比如对待金钱的某一次心灵动荡,比如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的考验等,从中自己悟出了一点什么道理,也就是自己的境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微妙或巨大的变化。其次,要注意对感性材料进行提升,使之在认识上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或价值。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己经历或感受的“絮”说,会使文章显得“个案”有余而“质”性不足。
为什么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素质
代表作品如冯友兰的《人生A.王国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鲁迅的境界》、周国平的《思想的田野》等。回答你这个问题,我要先提一下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人生的境界,他提到了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是所有人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都要吃饭穿衣,走路跑步,怎么就出现四种境界了呢?原因就在于你所说的“思想道德素质'',他发端于一个人对人生的理解,是一个人行为的总方针,大方向,是一个人之所以做某件事的背后动机。如冯友兰的四种境界,有人连自己为何而吃饭睡觉都不知道,像动物一样浑浑噩噩,那他就处于自然境界;有人为了名声或者为了挣大钱而吃饭睡觉,那他就出于功利境界。
思想素质高,境界就高;思想素质低,境界就低。
人的学问主要有两种:一种对人,是人文科学,可以用来管理人,如心理学,管理学,一种对物,是自然科学,用来管理物质世界,如医学,物理学。由此看来,种学问似乎要优先于第二中学问,因为前者管人,而后者管物。而管人的学问中,又分为两种,种对自己,是思想道德素质,第二种对别人,是心理学,管理学。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一生行为的大方向,是人之所以活在世上的意义的来源,是自己在驾驭世界之前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人生的境界小随笔200字散文
C.《判断力批判》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六是教师准备比较充分。尽管是临时决定的课,但是从“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和“人在学习时也有几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忘我境界。刚才你们进入什么境界?”我们可以看到他并非没有准备,而且准备还是有深度的。这是杜甫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向我们描绘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的美好图景。诗人虽然一生漂泊、历尽沧桑,却仍然保持乐观心态,认为人生如四季更替,总会有春夏秋冬,都要尝酸甜苦辣,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这便是一种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
日子总是过得忙忙碌碌的,但回想起来也不知都忙了些什么。又是一个圣诞节,就着冬日的暖阳,泡一壶浓茶,停下匆忙的脚步,收敛紧张的情绪,用纸笔记录人生的点滴。
对于人生,我一直在求索,思悟量多,虽比不上哲学家的系统和高度,却又算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观吧。谈到人生的境界,或许从冯友兰先生之后的作者都很难绕开冯老所分析的四层境界了。人生的境界,简要的讲就是你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和看法,也可以说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所以说态度决定高度,是有其道理的。每个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都不会完全相同,在我看来也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什么是哲学散文
7.6.把和与同严格区分开来的是(B)哲学散文是近现代出现的一种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的特殊文体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这种散文往往以讲述故事、描绘形象、阐释理念等方式,传递作者对于人生、世界、价值的独特见解。它既具有哲学性,又具有文学性,常常以散文的笔法来写作哲学著作,因此被称作“哲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