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歌中暗示性问题?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含蓄、蕴籍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种含蓄、蕴藉的表现方式叫做诗词的暗示性。
清泉石上流暗示_清泉石上流是什么诗
清泉石上流暗示_清泉石上流是什么诗
清泉石上流暗示_清泉石上流是什么诗
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知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这番话对含蓄与寄托作了明确的诠释。
(一)含蓄
诗词中的含蓄一般采用的是意象象征法,避开对于对象的直接描写,而把视角转向对象周围的景物,以环境来暗示人物的性格。
试看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运用委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物的手法,写出一个被剥夺了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形孤影单在深宫中长夜无眠,卧听宫漏的情景。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百结,那份倾诉不尽的满腔怨情,难以言表。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的诗里,即便字字都写怨字也难以表达主人公的怨情。所以,诗人干脆就不写怨,而是用以景托物的手法来表达主题。前三句全是写景,以井边的梧桐,秋深的黄叶点题,渲染色彩,烘托气氛,把一个萧瑟凄苦的环境显现在读者的面前。接着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来表明此刻正是深夜。然后,笔锋一转,视角转入室内,突出描写了室内具有代表性的两件生活用品,即熏笼、玉枕,关键的是“无颜色”三个字。为什么是“无颜色”,是用旧了呢?还是主人公对这些已是视空见惯了呢?实际上,在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境况下,此刻即使是雕栏玉砌,对一个孤独凄苦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后,“卧听南宫清漏长”,孤女彻夜不眠,在一声声清漏声中辗转反侧,此时此地此人的凄苦心境不言而喻。
诗人在这首《秋词》中,以含蓄蕴藉的手法浓墨重彩地点染背景,描写环境,只是末句中客观地介绍了女主人公卧听宫漏。不去说怨,而怨言自现。暗示的巧妙运用,道出了弦外之音。这就是诗中含蓄所生发出来的奇妙作用。如果整篇都写怨字,读起来便索然无味。
再来欣赏一下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小词里,诗人的“昨夜雨疏风骤”,“ 应是绿肥红瘦”,把风雨过后叶茂花稀的暮春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妙处就在诗人没有“多”、“少”等常见的话语,而是选用了“肥”和“瘦”两个字,格外传神。“肥”和“瘦”不仅表述了花与叶整体的稀与密、多与少的对比内容,同时也表现出花与叶的个体形态。雨后叶子的繁茂和花瓣凋零,都婉然如见。《蓼园词选》云:“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篇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难怪,此词蜚声诗坛,脍炙古今,其绝妙就在于叙事彰显,“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传情暗隐,做到了显与隐的辩证统一。
(二)寄托
寄托比含蓄要更隐蔽一些。含蓄是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有迹可循。而寄托则把暗示部分埋伏在语境中,读者必须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去寻找,即刘勰所谓“义生文外”。
试看王维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情怀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出了此处的幽静清新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雨后的傍晚,明月当空,微风习习,清泉鸣唱,树影婆娑,景象之美无可名状。接下来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打破了这里的“空山”静谧的气氛,告诉人们,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内心所追求的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诗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但各有侧重。颔联写物,颈联写人。泉水,青松,翠竹,莲舟,都是诗人高尚情的写照。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寄托人生的追求,以物芳而明志高,以人和而望政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道出了诗人归忍山林的心声。
再看北宋冯延巳的词《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描写了一个女子相思的种种情态。
这首词大致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主题。
个层次,是开篇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点明了时令,交待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又暗示了主人公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心情并不平静。好像猛然的春风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这两句写景自然,达情含蓄,情和景紧紧交织在一起。
第二个层次描述了主人公“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的百无聊赖的孤寂生活。她一会儿逗鸳鸯嬉戏,一会儿看鸭儿弄水,这丝毫消除不了她那空虚之感。因为她的心思根本不在那上面,在哪里呢?
第三个层次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点明题旨,回应全篇。女主人公生活之所以那么孤寂难耐,原来是因为“终日望君君不至”,相思之苦跃然纸上。而“举头闻鹊喜。”终于使她的精神有了寄托。“喜鹊叫,喜来到。”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将有喜事来临。对于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女主人公,的喜事莫过于与丈夫团聚。“举头闻鹊喜”暂解心头相思之苦,这正寄托着女主人公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学者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言道:“一切艺术作品既然无法离开接受者而存在,那么,它们也不应该呈现为完成状态,而应该保留让接受者进入的空间,埋伏一系列故意留下的空缺。”这就是说,把作品的含蓄和寄托即暗示留给审美主体去思索,比一泻无余的直白更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
有许多以含蓄、蕴籍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种含蓄、蕴藉的表现方式叫做诗词的暗示性。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知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这番话对含蓄与寄托作了明确的诠释。
山涧溪流诗句?
没有山涧溪流诗句,只有如下
涧和水两字都为仄,音步上无交替变化,因此“山涧溪水”这一词组是很难完整出现在诗句中的。与之意思相关的描写山涧溪水诗句例文如:
前山涧水喧,隔竹黄鹂响。
涧流漂素沫,岩景霭朱光。
一水长流出涧溪,从山绵密与云齐。
1 山涧溪流是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给人以美好的自然之感和清新的意境。
2 宋代诗人苏轼有名篇《赤壁怀古》中就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这句诗描述了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即指山涧溪流。
3 在唐代诗歌中,杜甫曾写有“野径云俱黑,江树雨独含”、“夜泊牛渚怀古”等诗句也用到了山涧溪流的意象,意境深远。
1 山涧溪流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
2 这些诗句常常用于描绘山间小溪的景象,表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美感,也展示出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3 此外,还有许多诗人描写山涧溪流的诗作,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溪流诗句
唐代·王维《鸟鸣涧》
原文选段: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春夜空山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1 山涧溪流,清澈见底,如此美景令人心醉。
2 在诗词中,山涧溪流常常被用来形容山水之美,其中的有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3 除了诗词,现实中山涧溪流的美景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赏和赏析。
1 有很多经典的篇目,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
2 这些诗句意境深远,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了山涧溪流的清幽与静谧。
3 山涧溪流既是自然的物象,也是承载着人们对于生命和往事回忆的情感符号,它饱含着人生的哲理和启示。
1 山涧溪流的诗句有很多,具体在哪一个诗句需要明确。
2 以杜甫的《登高》中的诗句为例:万物静观皆自得,天人合一其分明。
这句意思是山涧溪流静静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一切归于自得,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3 另外还有许多的如黄庭坚的《赠储源县丞父》中的“水轻山静夜莺啼,月出帘栊露华滋”。
历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涧溪流为主题进行写作。
1 有很多,常见的如:“潺潺山涧溪水流,淙淙行人步步愁。
”和“溪流涧水不知疲,唯有清风向晚吹。
”
2 这些诗句通过描绘山涧溪流的流动、声音以及行人的情绪,表现出自然的美感和人的感性体验。
3 山涧溪流通常是自然界中为纯净的水源,也是大自然中令人感到舒适的地方之一,因此,山涧溪流成为了许多诗人显赫作品的重要意象。
这些诗句也成为我们欣赏自然美感的源泉。
1 山涧溪流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自然景观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
2 诗人通常用山涧溪流来描绘自然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倾慕,展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3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了山涧溪流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1 山涧溪流,清澈见底
2 这句诗是描写山间小溪的,清澈见底的溪水如同一面明镜,反射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令人心旷神怡。
3 应该还有很多诗人和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篇和文章中也使用过这样的形象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因为山涧溪流是大自然的一个特别美丽的场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山涧溪流诗句?
没有山涧溪流诗句,只有如下
涧和水两字都为仄,音步上无交替变化,因此“山涧溪水”这一词组是很难完整出现在诗句中的。与之意思相关的描写山涧溪水诗句例文如:
前山涧水喧,隔竹黄鹂响。
涧流漂素沫,岩景霭朱光。
一水长流出涧溪,从山绵密与云齐。
1 山涧溪流是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给人以美好的自然之感和清新的意境。
2 宋代诗人苏轼有名篇《赤壁怀古》中就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这句诗描述了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即指山涧溪流。
3 在唐代诗歌中,杜甫曾写有“野径云俱黑,江树雨独含”、“夜泊牛渚怀古”等诗句也用到了山涧溪流的意象,意境深远。
1 山涧溪流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
2 这些诗句常常用于描绘山间小溪的景象,表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美感,也展示出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3 此外,还有许多诗人描写山涧溪流的诗作,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溪流诗句
唐代·王维《鸟鸣涧》
原文选段: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春夜空山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1 山涧溪流,清澈见底,如此美景令人心醉。
2 在诗词中,山涧溪流常常被用来形容山水之美,其中的有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3 除了诗词,现实中山涧溪流的美景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赏和赏析。
1 有很多经典的篇目,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
2 这些诗句意境深远,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了山涧溪流的清幽与静谧。
3 山涧溪流既是自然的物象,也是承载着人们对于生命和往事回忆的情感符号,它饱含着人生的哲理和启示。
1 山涧溪流的诗句有很多,具体在哪一个诗句需要明确。
2 以杜甫的《登高》中的诗句为例:万物静观皆自得,天人合一其分明。
这句意思是山涧溪流静静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一切归于自得,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3 另外还有许多的如黄庭坚的《赠储源县丞父》中的“水轻山静夜莺啼,月出帘栊露华滋”。
历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涧溪流为主题进行写作。
1 有很多,常见的如:“潺潺山涧溪水流,淙淙行人步步愁。
”和“溪流涧水不知疲,唯有清风向晚吹。
”
2 这些诗句通过描绘山涧溪流的流动、声音以及行人的情绪,表现出自然的美感和人的感性体验。
3 山涧溪流通常是自然界中为纯净的水源,也是大自然中令人感到舒适的地方之一,因此,山涧溪流成为了许多诗人显赫作品的重要意象。
这些诗句也成为我们欣赏自然美感的源泉。
1 山涧溪流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自然景观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
2 诗人通常用山涧溪流来描绘自然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倾慕,展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3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了山涧溪流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1 山涧溪流,清澈见底
2 这句诗是描写山间小溪的,清澈见底的溪水如同一面明镜,反射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令人心旷神怡。
3 应该还有很多诗人和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篇和文章中也使用过这样的形象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因为山涧溪流是大自然的一个特别美丽的场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山涧溪流诗句?
没有山涧溪流诗句,只有如下
涧和水两字都为仄,音步上无交替变化,因此“山涧溪水”这一词组是很难完整出现在诗句中的。与之意思相关的描写山涧溪水诗句例文如:
前山涧水喧,隔竹黄鹂响。
涧流漂素沫,岩景霭朱光。
一水长流出涧溪,从山绵密与云齐。
1 山涧溪流是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给人以美好的自然之感和清新的意境。
2 宋代诗人苏轼有名篇《赤壁怀古》中就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这句诗描述了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即指山涧溪流。
3 在唐代诗歌中,杜甫曾写有“野径云俱黑,江树雨独含”、“夜泊牛渚怀古”等诗句也用到了山涧溪流的意象,意境深远。
1 山涧溪流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
2 这些诗句常常用于描绘山间小溪的景象,表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美感,也展示出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3 此外,还有许多诗人描写山涧溪流的诗作,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溪流诗句
唐代·王维《鸟鸣涧》
原文选段: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春夜空山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1 山涧溪流,清澈见底,如此美景令人心醉。
2 在诗词中,山涧溪流常常被用来形容山水之美,其中的有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3 除了诗词,现实中山涧溪流的美景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赏和赏析。
1 有很多经典的篇目,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
2 这些诗句意境深远,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了山涧溪流的清幽与静谧。
3 山涧溪流既是自然的物象,也是承载着人们对于生命和往事回忆的情感符号,它饱含着人生的哲理和启示。
1 山涧溪流的诗句有很多,具体在哪一个诗句需要明确。
2 以杜甫的《登高》中的诗句为例:万物静观皆自得,天人合一其分明。
这句意思是山涧溪流静静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一切归于自得,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3 另外还有许多的如黄庭坚的《赠储源县丞父》中的“水轻山静夜莺啼,月出帘栊露华滋”。
历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涧溪流为主题进行写作。
1 有很多,常见的如:“潺潺山涧溪水流,淙淙行人步步愁。
”和“溪流涧水不知疲,唯有清风向晚吹。
”
2 这些诗句通过描绘山涧溪流的流动、声音以及行人的情绪,表现出自然的美感和人的感性体验。
3 山涧溪流通常是自然界中为纯净的水源,也是大自然中令人感到舒适的地方之一,因此,山涧溪流成为了许多诗人显赫作品的重要意象。
这些诗句也成为我们欣赏自然美感的源泉。
1 山涧溪流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自然景观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
2 诗人通常用山涧溪流来描绘自然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倾慕,展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3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了山涧溪流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1 山涧溪流,清澈见底
2 这句诗是描写山间小溪的,清澈见底的溪水如同一面明镜,反射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令人心旷神怡。
3 应该还有很多诗人和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篇和文章中也使用过这样的形象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因为山涧溪流是大自然的一个特别美丽的场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滁滁州西涧古诗的诗眼是什么?
滁州西涧古诗的诗眼是“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描绘了清澈的溪水从石头上流过,形象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清新。同时,这句诗也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暗示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独”表现出诗人孤独自傲的人生态度
“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自”表演出诗人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
各是两句的诗眼。
滁滁州西涧古诗的诗眼是什么?
滁州西涧古诗的诗眼是“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描绘了清澈的溪水从石头上流过,形象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清新。同时,这句诗也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暗示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独”表现出诗人孤独自傲的人生态度
“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自”表演出诗人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
各是两句的诗眼。
什么是诗歌中暗示性问题?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含蓄、蕴籍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种含蓄、蕴藉的表现方式叫做诗词的暗示性。
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知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这番话对含蓄与寄托作了明确的诠释。
(一)含蓄
诗词中的含蓄一般采用的是意象象征法,避开对于对象的直接描写,而把视角转向对象周围的景物,以环境来暗示人物的性格。
试看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运用委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物的手法,写出一个被剥夺了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形孤影单在深宫中长夜无眠,卧听宫漏的情景。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百结,那份倾诉不尽的满腔怨情,难以言表。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的诗里,即便字字都写怨字也难以表达主人公的怨情。所以,诗人干脆就不写怨,而是用以景托物的手法来表达主题。前三句全是写景,以井边的梧桐,秋深的黄叶点题,渲染色彩,烘托气氛,把一个萧瑟凄苦的环境显现在读者的面前。接着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来表明此刻正是深夜。然后,笔锋一转,视角转入室内,突出描写了室内具有代表性的两件生活用品,即熏笼、玉枕,关键的是“无颜色”三个字。为什么是“无颜色”,是用旧了呢?还是主人公对这些已是视空见惯了呢?实际上,在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境况下,此刻即使是雕栏玉砌,对一个孤独凄苦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后,“卧听南宫清漏长”,孤女彻夜不眠,在一声声清漏声中辗转反侧,此时此地此人的凄苦心境不言而喻。
诗人在这首《秋词》中,以含蓄蕴藉的手法浓墨重彩地点染背景,描写环境,只是末句中客观地介绍了女主人公卧听宫漏。不去说怨,而怨言自现。暗示的巧妙运用,道出了弦外之音。这就是诗中含蓄所生发出来的奇妙作用。如果整篇都写怨字,读起来便索然无味。
再来欣赏一下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小词里,诗人的“昨夜雨疏风骤”,“ 应是绿肥红瘦”,把风雨过后叶茂花稀的暮春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妙处就在诗人没有“多”、“少”等常见的话语,而是选用了“肥”和“瘦”两个字,格外传神。“肥”和“瘦”不仅表述了花与叶整体的稀与密、多与少的对比内容,同时也表现出花与叶的个体形态。雨后叶子的繁茂和花瓣凋零,都婉然如见。《蓼园词选》云:“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篇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难怪,此词蜚声诗坛,脍炙古今,其绝妙就在于叙事彰显,“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传情暗隐,做到了显与隐的辩证统一。
(二)寄托
寄托比含蓄要更隐蔽一些。含蓄是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有迹可循。而寄托则把暗示部分埋伏在语境中,读者必须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去寻找,即刘勰所谓“义生文外”。
试看王维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情怀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出了此处的幽静清新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雨后的傍晚,明月当空,微风习习,清泉鸣唱,树影婆娑,景象之美无可名状。接下来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打破了这里的“空山”静谧的气氛,告诉人们,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内心所追求的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诗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但各有侧重。颔联写物,颈联写人。泉水,青松,翠竹,莲舟,都是诗人高尚情的写照。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寄托人生的追求,以物芳而明志高,以人和而望政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道出了诗人归忍山林的心声。
再看北宋冯延巳的词《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描写了一个女子相思的种种情态。
这首词大致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主题。
个层次,是开篇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点明了时令,交待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又暗示了主人公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心情并不平静。好像猛然的春风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这两句写景自然,达情含蓄,情和景紧紧交织在一起。
第二个层次描述了主人公“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的百无聊赖的孤寂生活。她一会儿逗鸳鸯嬉戏,一会儿看鸭儿弄水,这丝毫消除不了她那空虚之感。因为她的心思根本不在那上面,在哪里呢?
第三个层次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点明题旨,回应全篇。女主人公生活之所以那么孤寂难耐,原来是因为“终日望君君不至”,相思之苦跃然纸上。而“举头闻鹊喜。”终于使她的精神有了寄托。“喜鹊叫,喜来到。”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将有喜事来临。对于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女主人公,的喜事莫过于与丈夫团聚。“举头闻鹊喜”暂解心头相思之苦,这正寄托着女主人公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学者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言道:“一切艺术作品既然无法离开接受者而存在,那么,它们也不应该呈现为完成状态,而应该保留让接受者进入的空间,埋伏一系列故意留下的空缺。”这就是说,把作品的含蓄和寄托即暗示留给审美主体去思索,比一泻无余的直白更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
有许多以含蓄、蕴籍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种含蓄、蕴藉的表现方式叫做诗词的暗示性。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知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这番话对含蓄与寄托作了明确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