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各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_2021年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_2021年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什么叫做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它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拉尼娜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
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是圣女的意思,而厄尔尼诺则是男孩的意思。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如下:
1、表现区别: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中东部水温下降;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中东部水温上升;
2、成因区别:拉尼娜现象成因:信风增强;太平洋东部上升流减弱;德雷克海冰增多。厄尔尼诺现象成因:信风减弱;太平洋东部上升流增强,德雷克海冰减少。
3、太平洋东部水温的影响异:两者的影响是相反的,厄尔尼诺年出现的情况,在拉尼娜年会反过来。
4、频率异: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
1、拉尼娜现象
低纬度的东南,东北信风,将太平洋赤道以东表面更多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赤道以西,引起东部底层海水上涌。因底层海水水温低,中东太平洋海水变冷。随着东西温变大,太平洋东部水温低气流下沉剧烈,而在水温高的西部气流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海面的气压使信风加强,使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底层海水上涌更剧烈,水温低于正常年份,发展成为拉尼娜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二是人为因素。即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排放出过多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这可能也是赤道暖剧增的原因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内容参考: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是:对气候的影响的不同、形成原因的不同。
1、对气候的影响的不同
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会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
2、形成原因的不同
拉尼娜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厄尔尼诺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厄尔尼诺现象的相关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是低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强信号,近年观测研究表明,在低纬度太平洋上不仅在南半球存在着以180°日界线为零线的东西气压的反相振荡,在北太平洋亦有类似的振荡称为北方涛动,可总称为低纬度涛动。它是由两种基本状态和其间的过渡状态所组成。
在涛动的低指数时期,赤道低气压主体减弱,但前端向东伸展,此时南、北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减弱,并向较高纬度移动,其结果必然导致信风减弱,赤道西风发展,在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下,有利于赤道西太平洋暖水的向东扩展和输送。
同时赤道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的现象亦相应减弱乃至停止,造成中、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在海面高水温作用下,低层大气湿度加大,湿不稳定得以发展,因此沃克环流发生变化,其上升分支向东移,西太平洋对流减弱,中、东太平洋对流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区别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区别主要有表现形式不同、由来不同以及影响不同等等。
1、表现形式不同
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为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通常伴随厄尔尼诺而来,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
2、由来不同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
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3、影响不同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
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拉尼娜现象的趋势:
1、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2010年前的状态。
2、1988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解释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它们的英文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 elninophenomenon )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LaNina)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区别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厄尔尼诺是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
2、形成原因不同。
拉尼娜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厄尔尼诺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3、对气候的影响不同。
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
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拉尼娜现象的历史对照:
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沙尘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因素,从环境上讲,日益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
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