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天文的起源追溯
2.太阳系也不是宇宙的中心。Slafane(拉丁语为参拜星)是一会所名称。由斯普林菲尔德望远镜制造商—斯普林菲尔德在20年代初建成,位于佛蒙特。它也指Slafane公约,业余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望远镜制造商(星)在该地点举行每年聚会。
天文学发展的七次飞跃 天文学发展现状
天文学发展的七次飞跃 天文学发展现状
3,计时比较准确。
你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有哪些心得与经验?
2.航空航天工程:天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太空探索、轨道器、卫星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些研究心得就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天文学水平,可以观测更多的卫星现象,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可以让自己更了解天文学,可以让天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古代天文学主要流派有哪些?
古代天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流派各有特色,代表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天文学研究成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代天文学流派:
1. 三垣四象派:三垣四象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学发展。三垣是指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分别代表了皇宫、朝廷和民间市集。四象则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代表了四个方位。
2. 隋唐派:隋唐时期,天文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唐代的李淳风、袁天罡等。他们在研究和总结前人天文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天文学理论和观测方法。
4. 明清时期天文学派:明清时期,天文学家们继续研究和发展古代天文提出日心说的背景是当时的天文学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是传统的地心说已经无法解释一些天文现象。在这个时候提出了日心说,并用这个理论解释了很多天文现象。他还发明了新的天文仪器,如日晷和赤道1514年时,他接到了教廷召开的拉特兰会议的邀请,这次会议是专门为讨论对当时的历法进行改革而召开的,是教廷别的会议,不过在这次会议上未发一言。因为这时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宇宙观,一种与当时流行的宇宙观大不相同的新宇宙观。就在这一年,将自己的新观念写成了一部手稿,名字叫《从排列顺序论天体的运动理论》,里头已经包括了他后来的主要观点。只是他从来没有打算出版这本书,手稿也只在朋友们中间秘密流传。式望远镜,来支持他的理论。学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流派。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明代的黄道周、张衡等,以及清代的朱文鑫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星系天文学的发展简史和内容
古代天象记录1888年出版的《星云星团新总表》(NGC)及其《补编》(IC)刊载了 13,226个非恒星天体和非单星天体,后来判明其中绝大多数是河外星系,这为星系天文学的诞生准备了基本资料。19年,哈勃用当时的1.5米和2.5米反射望远镜发现了近距星系──仙女星系NGC 224(M31)、三角星云NGC 598(M33)、人马座星云NGC 6822中的造父变星,并根据周光关系,测定了距离,证明它们在银河系之外,并且指出当时统称为星云的天体,大多是和银河系同一等级的恒星系统,把它们命名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接着,哈勃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还揭示了星系世界普遍有谱线红移效应以及星系距离和红移大小成正比的规律,从而建立了星系天文学。五十年代以前,星系天文学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研究以10年为演化尺度的星系(即所谓正常星系)的形态、结构、运动和物理状况;建立形态分类系统,把大多数星系纳入旋涡、棒旋、透镜、椭圆和不规则形态框架;通过星系的自转以及星系群的运动,测定星系的质量,表明从10~10太阳质量的矮星系、10~10太阳质量的系、直到10~10太阳质量的超系,大小可7个量级;用测光方法和光谱方法探讨星系的恒星成分和气体成分,以及星族的划分和分布等。另一方向的进展是,建立并改进星系距离尺度,通过星系的空间分布、成团现象和红移效应,探索大尺度宇宙结构,描述今日所公认的百亿光年范围的可观测宇宙等。近三十年来,逐步打开了射电、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天窗”;发现了短于10年的激扰活动和高能现象;探测到射电星系、类星体等形形的特殊河外天体;这些发现都向天体物理学和传统观念提出了的挑战。今天的星系和星系际空间的研究已成为天文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研究星系的起源和星系的演化、宇宙物质的蟪叨冉峁购陀钪嬷械母吣芑疃?o可以推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
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圭表”,“表”就是直立于圭一的杆子,“圭”就是放在地面上的土堆,用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用立杆测影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的一次飞跃。恒星天文学的发展简史
是世界几千年来的首批之一,天文学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天文数据,各国天文学家的关注。文学,天文,数学并列,仅次于农业和的数量,构成的四个最发达的古代自然科学之一。恒星天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F.W.赫歇耳通过对恒星的大量观测和研究开始的。1783年他首次通过分析恒星的自行发现了太阳(在空间的)运动,并定出了运动的速度和向点。J.F.赫歇耳继承和发展了其父开创的事业,在恒星计数、双星观测和编制星团和星云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837年В.Я.斯特鲁维等测定了恒星的三角视,从此便开始了测定恒星距离的工作。 1887年Л·О·斯特鲁维从对恒星自行的分析中估计了银河系自转的角速度。十九世纪中叶天体物理学开始建立后,恒星光谱分析为恒星天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料。1907年K.史瓦西提出恒星本动速度椭球分布理论,开创了星系动力学。12年,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成为测定遥远星团的距离的有力武器。由此,人们才对银河系的整体图像,以及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地位,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1905~13年,赫茨普龙和H.N.罗素创制了赫罗图,对了解恒星的演化和推求其距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18年,沙普利分析了当时已知的100个球状星团的视分布,并用周光关系估算出它们的距离,得出了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透镜形天体系统和太阳不居于中心的正确结论。1927年,荷兰的奥尔特根据观测到的运动数据证实了银河系自转。此外,银河系次系、星族、星协概念的建立和证实,对变星和星团、星云的研究和探讨恒星系统的结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所有的星球都是运动的,跟随着恒星,跟随着星系运动,万有引力在天文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适合于星球之间,现在人们对于宇宙的了解太少了。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Copernicus)。
的贡献:
1543年,提出了日心说,即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近代天文学的诞生。
历史发展:
的日心说提出后,遭到1542年年底,就患了脑溢血,右半身瘫痪,一直卧床不起。书在1543年5月24日被送到了的病榻前,他此时已处在弥留之际,据说当朋友将书送到他的手上时,他只摸了摸,就瞑目而逝了,时年70岁。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它与传统的宗教观念相违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日心说是正确的,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个理论。
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学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的贡献,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可能会延迟很长时间。
天文学发展历史:
1.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
日心说代替地心说,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次飞跃,日心说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行星是围绕太阳运动而并非围绕地运动的理论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得到了证实3.银河系不是整个宇宙。。
日心说也叫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学说,它与地心说从本质上形成了对立的局面,日心说的提出者还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自从提出日心说之后,日心说的理论被许多人接受,被认为是正确的天文学理论。直到后来天文望远镜的出现打破了学说的神话,人们通过观测发现,不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到了20世纪初期,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天文体系——星云,对于这种新型的天文现象,学术界争论不休难以下定论,随着哈勃望远镜横空出世,通过哈勃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太空中有各种各样的星云。
这种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被发现的越来越多,使人们认识到宇宙是无穷大的空间,哈勃望远镜对于天文研究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天文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2.天文观测与仪器开发:天文学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因此需要专业人士设计和制造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设备和仪器,例如望远镜、光谱仪等。北壁有明代所刻行书“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阳阳无影中”。石柱置于中间,上有帽,高1.64米,正面刻行书“周公测景台”5个大字。历史上的天文学家、历法家都在这里作过研究,制定了实用的农用历法。天文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如下:
一、就业方向
1.科学研究:天文学专业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宇宙和天体现象的平台,因此,许多人选择在大学、研究所或天文台从事天文学科学研究工作。
3.数据分析与处理:为了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精细的处理和分析,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具备数据处理技能。
4.教育机构:天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中小学、天文馆等教育机构担任天文科普教育的工作。
5.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天文学专业也是探索和利用太空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航空航天工程领域也有很多就业机会。
二、就业前景
1.天体物理: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天文学在天体物理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例如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研究都需要天文学专业的知识。
3.信息技术: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在天文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天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信息技术领域担任相关职位。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文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泛,未来的就业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与现代天文学的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更替引发了宇宙观的大变革,伽利略等科学家因此被罗马教廷严厉地审判并软禁。地球的旋转(revolution)这个词,后来也引申为新的意义——革命,那段黑暗的时期后来被称为“科学革命”。人类作为宇宙中渺小的“漂泊者”,在对自我认知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两者区别如是形成时间与发展、认识的发展层面、形成过程。
这些流派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产生,共同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这些流派中,不天文学理论的研究,还包括对天文观测仪器的改进和发展。1、形成时间与发展: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是18世纪下半叶提出的,19世纪得到公认;而现代天文学是20世纪以来的现代天文学特别是现代宇宙学的诞生和发展。
2、认识的发展层面: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关于宇宙和天体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在哲学层面得以证明;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则取代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在科学层面得以证明。
3、形成过程:康德的原始星云是一团温度不高的混沌物质,认为由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产生了热和旋转运动;而拉普拉斯的原始星云却一开始就是自转的,而且是一团炽热的气体。
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的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台。
不过,也有一种科学思想在中世纪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传播,这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在中世纪,托勒密的地心说乃是的真理,就像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一样,反对它们就如同反对神,会受到残酷的打击。周公测景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5公里告成镇周公祠前,是一座纪念性的石表,俗称无影台,为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日影的遗制。测景台较早建于东周,现存为唐开元十一年(年)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形制所建,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测景台为青石制,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石柱为表,台座为圭。下为方形石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
使用原理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经验里已经注意到日影的长短和寒暑变化有关,为了准确地测量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与天文有关的研究报告
是走在时代前面太远了,以至于连阿基米德都反对,只有等来重新提出.当时普遍流行的学说仍是越来越完善的地心说体系.而更地测定地球大小和日地距离的是埃拉托色尼(Eratoshtenes,前273年-前192年).一、天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在探索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促进其他自然学科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研究日地空间环境和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级学科,天文学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通过观测这种"被动"的方法测量天体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产生了重大影响。16、17世纪,的日心学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人类认识宇宙出现了次飞跃。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空前地活跃起来,在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二次飞跃中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和带头学科。天文学家把宇宙当成一个的实验室,可实现在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实验条件,可在其中检验已知的物理规律并寻找新物理。天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互相促进和渗透,开创了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空间天气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天文学研究对技术的需求,如对遥远、暗弱天体的位置、亮度、精细结构的测量,对时间的高精度测量,对各种物理、化学和演化过程的大样本统计分析和大规模数值计算等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天文学在科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天文学研究的问题中包含了一些人类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如宇宙是何时起源的?它是如何演化的?它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其他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宇宙将如何影响人类的发展?天文学为公众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学的本质提供了窗口。天文学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从不可见的基本粒子到空间与时间的本质,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说明自然现象的统一性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科学理论的演变。综合来看,这些性质使得天文学成了一个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向学生介绍科学概念和科学思维过程的的工具。当代天文学科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观测手段的迅速提高和全波段研究的开拓。近十多年来上相继投入使用一系列大型的先进设备,使天文观测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10~100倍,探测暗弱天体的能力提高了近百倍,并开创了全波段研究的崭新纪元。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开放数据库、功能强大的高速计算机的应用和大批高效天文软件的研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全球天文资料共享以及天文资料处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进程。天文学研究日益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大批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科学热情,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世纪之交,各发达一方面根据本国的优势确立天文学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合作开展天文学研究。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之一,曾经在天文观测和研究中取得不少的成就,但在近代陷于停滞,落后于西方。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有两所大学培养天文人才。17年在山东济南成立齐鲁大学,建立天文算学系。1926年中山大学数学系扩充为数学天文系,1929年建成中山大学天文台。1947年中山大学天文系从数学天文系中分离出来。新成立以后,1952年集中了原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的师资成立天文系,同年秋季开始招生,成为新天文教育的摇篮。1960年师范大学天文系和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先后成立。它们和天文系一道,承担了向急需壮大的天文队伍输送新生力量的任务。1978年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天体物理中心,以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1998年和2000年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和大学天文系分别成立。她们与天文系、师范大学天文系一道成为培养天文专业人才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国约有15所高校成立了天文教学或研究机构。1966年以前的天文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面受的影响很大,专业划分很细,重视基础课学习。以天文系为例,1954年建立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三个专业方向,1958年起又增加射电天文专业方向。修读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天文教育单位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天文教育改革,在本科教学中按天文学一级学科设置课程,拓宽和加强基础,同时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建设。目前,全国天文学专业每年的招生和毕业人数在60~80人左右。毕业生除部分(约30%~40%)继续攻读本专业研究生学位外,还就业于国防、教育、科研、科普、计算机等其他单位和企业。高校天文学科承担着为全国培养和输送天文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天文学的研究队伍和观测设备主要集中在科学院的天文台。在高校中的研究队伍规模较小,高级研究人员占全国研究队伍的20%左右。我国高校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的另外一个主要不足是缺乏实验、观测和大规模计算的设备。相比而言,上发达几乎所有大学都有天文学科,大学的天文学科往往也是天文界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国外高校建立了天文系或开展天文学研究和教育(如在美国有10%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学习了天文课)。我国高校天文学科的队伍规模和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上科学发展的态势,必须进行战略部署,迎头赶上。除专业教育外,高校天文学还承担着为全体大学生开设天文学选修课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约50所高校开设天文公选课,每年接受天文教育的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左右,个别中学也开设了天文选修课。但在部分学校由于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天文教育趋于萎缩。与国外大学普遍开设天文课相比,我国的高校天文普及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亟待提高。二、和对天文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新成立50年来,高校培养了大量的天文学和相关学科人才,不少人成为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在今后几年,随着对天文研究投入力度的加大,一些大、中型天文设备的投入使用和航天、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高素质天文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明显上升。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合作和竞争的大趋势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动手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实践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天文教育开始高速发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但由于受到学科规模的限制,天文学科本科毕业生除了从事天文和相关专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其他领域就业。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要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天文教育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以促进我国天文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三、天文学科专业办学改革目标与措施 我国高校天文学科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形成和我国地位相符合的在前沿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队伍,同时建设若干供高校天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性能实验、观测和计算设施。高校天文学科的重点是学科建设,天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涉及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良好科研、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几个问题。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开展的各种项目中,应强调高校间的联合,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并和科学院天文单位密切合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 在各高校,尤其是没有天文系的高校中长期支持天文学科的发展,在有条件的高校中逐步成立物理与天文系、数学与天文系、天文研究中心等,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环境。重点高校有和义务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帮助普通高校发展天文学科,扩大天文学的教学和科研规模,增强整体实力。加强和支持在更多的高校开设各种类型的天文选修课和科普讲座。(2)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质量的天文教育必须依赖于的师资队伍。在完成天文教育队伍的新老交替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除了在工作经验和态度方面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尚有距外,在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容过于乐观。他们中有许多人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机会得到在职培养和提高,难以有精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高校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应当有地派出到国内外科研单位进修和合作研究,并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安心教学。设有天文系和教育系的大学可以建立伙伴关系,以便科学家、教育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能够一起成功地为未来从事天文教育的教师设计基于天文学的科学课程。(3)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天文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过渡。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学生顺利就业和工作的有利因素,因此天文学科教育应当以大理科通才教育作为基础,同时又不能失去本专业的特色,知识面的拓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专业基础作为代价。高校天文教育要协调拓宽口径和强化基础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知识结构,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 整合全国天文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互惠共享。由于天文研究队伍总体规模偏小,我国科学院和系统的分立使得天文学教育在人才和设备上存在浪费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中科院天文台与大学共同组建联合天体物理中心,与等组建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等,发挥各自在研究力量、人才培养、观测仪器及实验设备上的特色和优势,探索重点高校与科学院联合培养高层次天文研究人才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相互合作和交叉的层次还不够深入。高校天文系和科学院天文台合作办学和科研应该成为今后天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高校内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统一协调天文学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如建立高校天文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库等)也是十分必要的。(5) 加强天文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主要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和探索的能力需要通过早期科研训练获得。天4.环保和气象:天文学专业研究天体现象,如日风、日冕等,这些现象与地球环境、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天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环保和气象领域工作。文实习是天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生的理论基础不够,较难进入教师的理论研究课题,然而本科生从天文观测和资料处理进入科学研究比较容易。各高校天文教学单位应当建设好天文观测基地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室,保证必需的天文实习内容和学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锻炼学生自主观测研究的能力。(6) 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天文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学实践与教材内容的距越来越大。目前,天文教学普遍缺乏教材。近年来通过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天文教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天文学科总体规模偏小,教师人数少且科研任务重,教材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今后可以适当考虑直接采用国外教材进行教学,更多地出版多媒体教材、推广网络教学,鼓励教师编写和修订教材等手段提高教材和教学质量。
四位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的顺序
因为他提出了日心说,破坏了神教统治的根基,人们开始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不断研究新的理论,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个世界和神没有关系。托勒密 牛顿 哈勃
四大天文学家
中的个阿里斯塔克(前310年-前230年)就是这方面的先驱之一.在他的《论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和距离》一书中,他利用前人阿纳克萨哥拉对月相的解释,巧妙地用几何学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尚未建立三角学,但他通过几何推理仍得出了完全正确的方法.但由于测量角度的仪器不够,月球呈现半圆的时刻也无法准确判定,造成误较大.他计算出日地距离是月地距离的18-20倍(正确值是400倍),进而推出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直径的20倍.随后,他又利用月食现象比较了地球和月球的大小,得出直径比例为2 : 1(应为4 : 1).虽然他的计算误很大,但三者的大小顺序却是正确的,而且由此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太阳的直径远大于地球(至少是7倍).这对当时人的观念是很大的冲击. 据阿基米德的记载,阿里斯塔克因而明确提出了日心说:“恒星与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沿着一个圆周的周边绕太阳运动,太阳则在轨道的中心”.而面对地球运动时何以观察不到恒星运动的质疑,他也正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恒星与地球的距离,同地球的轨道直径比起来极其巨大的缘故.
埃拉托色尼
不但是四大天文学家之一,还长期担任里亚图书馆馆长,且多才多艺,同时也是“地理学之父”.晚年由于双目失明不能阅读,绝食自尽. 他认为地球是回转椭圆体,通过估算近似处于同一子午线上的两个地方的纬度和距离,测算地球的球面大圆周长(赤道长度).他的计算中有三个主要误,幸运的是不多正好抵消,因此他的计算结果(25.2 万Stade,约合 3.9万公里)很接近正确值(4万公里).他测算出的日地距离 - 1.495亿公里 - 也和现代数值惊人的接近. 埃拉托色尼在地理学上也有开创性的贡献.他观察到大西洋与印度洋潮汐相似,因此推论两者相通,认为亚非欧三洲是一个巨大岛屿,可以绕过非洲南端航行到印度;并认为大西洋对岸有一块南北向的陆地,启发了后人去寻找;他的这一观点为波塞冬尼乌斯(Posidonius)所反对,后者又低估了地球的大小,说只需向西航行7000 Stade就能到达印度 - 正是这个错误结论鼓励了的远航. 两位、也更重要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是喜帕恰斯(Hipparchus)和托勒密.他们分别是(平面和球面)三角学的创立者和发展者.喜帕恰斯发明了一种普遍方法,来解答一切将几何中的两类不同量度 - 长度和角度联系起来的问题,这就是三角学.他并且提出了弧度的概念,制作了张弧表,进而研究了球面三角(球面三角形的三角之和不等于π),并指出了如何测量地球上各点的经纬度来确定其位置.而托勒密改进了三角学,并强调要把工作建立在“算术和几何学的无可争论的方法”之上;他进一步坚持,在测绘地图时必须先正确测量经纬度.虽然这样的确可以将地理学置于牢固的基础之上,但当时的科学设备尚不足以测定经度.尽管如此,他仍结合商人和探险家带来的资料绘制出了很有启发价值的地图:东至马来半岛,西至直布罗陀和不列颠,南至尼罗河上游某湖泊,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和草原的广大地区.
喜帕恰斯
在公元前160年至前127年之间,先后在罗德岛和里亚工作,人称天文学之父(至此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开创者不多都出场了).他在罗德岛上建立了天文台,按巴比伦的方式将天文仪器上的圆周分为360°,并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他对角度的测量精度已经达到惊人的1/150°. 因此,他所测出的黄赤交角比埃拉托色尼更;他确定的回归年长度误小于6分钟;他发现了岁(天极与恒星间相对位置的缓慢变动,由地球自转轴方向的转动引起,每过2.58万年转动一周)并测得其大小为每年36秒(现代测定值50秒左右);测得月地距离为地球直径的33又2/3倍,月球直径为地球的1/3.他还绘制了包含1080个恒星及其相对位置的星表,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新恒星,从而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天空不变”的说法. 喜帕恰斯是欧多克索(大家可能还记得,他还是穷竭法的创立者)开创的地心说体系的完善者,正是他使之成为严格的科学理论(是的,虽然这个理论已经过时,但在当时的确是天文学的一大进步).他定地球是中心,让日月行星等天体在一个叫做“本轮”的轨道上运动,而本轮又在大得多的圆轨道“均轮”上绕地运行,这样就可以解释这些天体的视运动.均轮和本轮的位置大小都通过观察确定,然后做成数表,可据以预测未来任何时候的天 置,准确地预报日月食.这个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天文现象达几百年之久. 而
托勒密
(127年-151年,不是托勒密王朝的那个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喜帕恰斯的理论,写成《天文学大全》一书( 人称之为《至大论》以表达他们的崇敬),是天文学的百科全书,直到开普勒的时代都是标准论著,有点类似于《几何原本》、《圆锥曲线论》在数学中的地位.其中加入了一些观察到的新现象,如月球运行的二均.后人多把地心说直接归于托勒密,这是不太妥当的;他还是科研工作中“剃刀原理”的最早提出者:在解释现象时,采用能把各种事实统一起来的最简单说,便是正路.而这个原理恰恰是后世反驳地心说的利器.,托勒密在光学方面可能还是折射定律的发现者,虽然他的表述仅在小角度下成立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编辑本段其他发展历程
约公元前2800年,新石器时代建筑遗迹巨石阵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Sali ury)附近建成,它是一个圆形的土方建筑,直径为97.5米、320英尺,周围有56个小坑(后来被称为奥布里洞).圆圈外的“底石”位置说明其与太阳崇拜和观测有关.巨石阵可能是一个具有宗教作用的天文台,借助仔细排列的巨石来跟踪太阳和月亮的运动. 公元前1300年,商朝确定太阳年为365.25天,在那时的历法中,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30天,并设置闰月使太阴年保持一致. 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 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 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制造折射望远镜,首次以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表面和一些行星的表面和盈亏.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和运动状况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20世纪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 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这些使得空间天文学得到巨大发展,也对现代天文学成就产生很大影响. 今天天文学家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望远镜来收集宇宙的信息,天文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绝大多数望远镜是安放在地球上的,但也有些望远镜被放置在太空中,沿着轨道运转,如哈勃太空望远镜.现在,天文学家还能够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某些太空信息. 多年来,天文观测手段已从传统的光学观测扩展到了从射电、、紫外到X射线和γ射线的全部电磁波段 .这导致一大批新天体和新天象的发现:类星体、活动星系、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星际分子 、X射线双星 、γ射线源等等,使得天文研究空前繁荣和活跃 . 口径2米 级的空间望远镜已经进入轨道开始工作.一批口径10米级的光学望远镜将建成.射电方面的甚长基线干涉阵和空间甚长基线干涉仪,方面的空间外望远镜设施,X射线方面的高级X射线天文设施等不久都将问世.γ射线天文台已经投入工作.这些仪器的威力巨大,远远超过现有的天文设备.可以预料,这些天文仪器的投入使用必将使天文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天文学正处在大飞跃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