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殆: 危险 。知道满足就不会 受到 羞辱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多用以劝诫人不要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 。” 成语例句: 二疏有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近义词: 知止不辱 见“ 知足不辱 ”。 知足不殆 见“ 知止不殆 ”。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知止不殆的上一句(知止不殆的意思)
知止不殆的上一句(知止不殆的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知足不辱①,知止②不殆③,可以长久。
【注释】①辱:屈辱。②止:适可而止。③殆:危险。
【释义】人如果知足就不会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
【点评】人要有知足之心,做事适可而止。
参考文献
《老子》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澄明相遇。朗朗世事方润。出自哪里?怎么解释?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两句,出自《道德经》之四十四章,意思是懂得满足的人就不会以现状为耻辱,明白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带来风险。
“澄明相遇。朗朗世事方润”,一时的找不到出处,但意思明白:心肠仁慈通明地和别人相处,遇到大千世界的事情才会处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释义
老子告诫大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里的“知足不辱”实际上就是“知足而后不辱”, 大意是: 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于; “知止不殆”实际上就是“知止而后不殆”,大意是:知道事物始末而后才能制定行动的。“足”就是充足,“止”就是止境。
在老子的学说中,“知足”是指以具备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为满足,没有过分的贪欲。所谓知止是说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知道适可而止,即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利益。老子认为有了知足知止,人才会有安宁的生活,这样不但内心坦然,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不会遭受外来的祸害。
什么是“知足知止”?只有知识达到一定的止境才知道“知足知止”,无知者知道“知足知止”吗?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怎么可能知道适可而止?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见解,足够的认知水平,那么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因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就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所以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才是永远的富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解释】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知止不辱、知足不殆
【例句】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欲谢去,其后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语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常乐就不会遭受羞辱,适可而止就不会陷入危险。
知道满足的人,它不会挑起被困的耻辱,知道在哪里画的人,也不会处于危险之中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是什么意思
【原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
【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