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pdf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pdf度盘

莫娜号 1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 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pdf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pdf度盘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pdf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pdf度盘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pdf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pdf度盘


罗伯特·M.波西格

如果接受《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部哲学著作,那么它便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哲学书之一,销量超过五百万册。这是一次引人入胜的阅读旅程,其间交织着自传、哲学研究和叙事性要素,而本书的作者早已提醒过大家,这并不是一本真正关于禅或者摩托车维修的书。那么,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回答这一问题的最简单方式,是为作者写作此书之前的生活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罗伯特·波西格是一位才智卓越的年轻人,后来有种说法,从他开始思考哲学起,就有一种想要通过某个理论来解释一切的强烈欲望。他曾在朝鲜半岛中服役(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对感兴趣),之后在印度学习,随后又在美国一所大学哲学。他是一位启人深思却有点古怪的老师,发展了一套复杂的理论,试图通过运用东方思想,比如“道”,来桥接西方哲学的二元分裂。

然而,随后他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在经历了或许可以被描述为紧张性精神分裂的某个阶段,抑或可能是一瞬间强烈的“天启”之后(波西格说过,他在谈起那段岁月的时候会交替使用这两种描绘),他住进医院,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其后他与妻子离婚,与两个儿子的关系也变得艰难。1968年他和儿子克里斯一起做了一次摩托车旅行,部分原因也是想借此修复他们的关系。

随后他以这次旅行为契机着手准备《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但这本建立在他松散的旅行经验和想法基础上的作品,在最终取得巨大成功之前,曾先后被 100 多家出版社退稿。

在书中,叙述者和他的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旅行,最初是与两个朋友结伴。哲学对话和讨论散布在整本书中,起初集中在关于技术方面的观点上,以摩托车维修作为首要的例子。波西格用人们对机械的态度来说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立场之间的基本分歧,同时也以此为出发点解释西方哲学被定义为主体与客体分立二元论的方式。

书中还交替叙述了一个神秘角色的故事,名为斐德罗,他是一个略微癫狂和桀骜不驯的哲学教师,很明显这个角色建立在波西格以前那个自己的基础上。这个名字取自苏格拉底的对话,而许多斐德罗对真理的研究,都是从一种始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分析入手。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宁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游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它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最新txt全集下载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提取码: 6mt3

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他和一对朋友以及他的儿子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txt全集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书库

【作者】: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并试图建立自己“metaphysics of quality”的理论架构。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使他长期饱受折磨和束缚。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医院对他进行了多达28次的电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才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自我的完整。本书即为追记这次旅行之作。1974年,本书在被121家出版社拒绝后终于出版,立即成为超级畅销书,年即销售达百余万册,而且在之后十余年一直居于畅销排行榜之列,并被美国读书界选为70年代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此后波西格一直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与第二任妻子驾船横渡大西洋并继续四处旅行。

我却因为写了一……

No.2022-11《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2022-04-19

书名看到过好多次,清茶分享的书单里有,最近没啥特别想看的,就打开了它。读得不那么认真,记住了两个高频词,一个“肖陶扩”,一个是“斐德洛” 。一边骑摩托车带儿子“肖陶扩”,一边讲“斐德洛”,讲哲学。通篇在讲良质,看完我也没明白啥是良质。没明白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只是记住了不断出现的”修辞学“、“辩证法”字眼,道理并不懂。哲学看不懂,但不影响我喜欢这本书,我喜欢这场“肖陶扩”,父子之间的这种旅行,真实又感动。看书后的介绍文章,作者曾有过,“斐德洛”就是另一个自己,后来又离婚了,儿子23岁时害。太让人悲伤了。

书里哲学的部分看不懂,摩托车维修更没概念,喜欢这本书除了父子之间的这场“肖陶扩”,也有一些生活化的“禅”语:

摘录:

>> 什么是好,斐德洛,什么又是不好——我们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吗?

◆ 17

>> 当你的思想不再集中于行动的目标,每爬一步不是为了爬上山顶,你会发现,这里有一片锯齿状的叶子;这块岩石有点松动;从这儿不太容易看见山顶上的雪,即使越来越接近山顶。这些都是你应该注意的事。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 自我的爬山者就像一支失调的乐器,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也可能失去欣赏树梢上的美丽阳光的机会。在他步履蹒跚的时候却不休息,仍然继续前进。有的时候,刚刚观察过前面的情况,他会再看一遍。所以,他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他谈论的话题永远是别的事和别的地方。他的人虽然在此地,他的心却不在。因为他拒绝活在此地,他想赶快爬到山顶,但是即使爬上去了,他却仍然不会快乐,因为那样的话,山顶就变成了“此地”。他追寻的、他想要的,都已经围绕在他的身边,但是他并不要这一切,因为这些“就在他身边”。于是在体力和精神上,他所跨出的每一步都很吃力,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的目标在远方。

◆ 18

>> 如果你把登上山顶作为目标,你会辛苦得多,而这只是名义上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体验登山的每一分钟,同样是到达山顶,却要愉悦得多。我们慢慢往上爬,不把怨怒背在身上。

◆ 19

>> 大人训练小孩子不去做他们喜欢的事,但是……但是什么呢?当然!要去做别人喜欢的事。而别人是指谁呢?父母、老师、督学、警察、法官、上司、国王、,这些都是权威。一旦你被训练得轻视自己的喜好,那么当然你就会对别人更加顺服——变成好奴隶。一旦你学会不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你就会为系统所接受。

◆ 24

>>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关心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关心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

>> “卡住”是最常碰到的一种麻烦。如果你想一下子说太多东西,往往就会这样。你要做的就是,不要自己立刻写出来,因为这会使你更写不出东西。你只要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然后每次只写一样。如果你一边想要说什么,一边想先说什么,就太复杂了。所以要先把它们区分清楚,列出要说的事,然后再排出先后顺序。

◆ 25

>> 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好的工作,反之,则是坏的

>> 我希望我知道该和他说些什么,或者问些什么

>> 有的时候他似乎和我如此亲近,而这种亲近和我说什么问什么无关。有的时候他又似乎离我好远,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观察我,而我却没摸清状况。有的时候他又很幼稚,那个时候就和我完全无关了。

>> 有的时候,想到这一点,我认为所谓一个人能够进入别人的心灵,只是言语上的幻觉,只是一种说辞,只是一种两个基本上的个体之间可能会有的交流而已。两者真正的关系仍是无法得知的。想要探测别人的内心只会扭曲你的观察所得。所以我想做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之下,让自己看到的不被扭曲。

◆ 26

>> 如果你觉得无聊,就表示你的进取心很低落。在开始做任何事之前,先好好地补充一下能量吧

>> 当你觉得很厌倦的时候,一定要停手!放下工作去看场表演,打开电视机或者收工。随便做什么,就是别碰那台机器

>> 所有的枯燥和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爆发出来,于是你就真正地动弹不得了

>> 你想知道怎样画一幅完美的画吗?很简单,先让自己变得完美,然后再顺其自然地画出来,这就是所有专家的方式。画画和修理摩托车一样,都同你生活的其他方面密切相关。如果一周当中有六天你都很懒散,不去照顾你的摩托车,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使你在第七天突然变得敏锐起来呢?一切都是密切相关的。

>> 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其实是“你自己”。外面的那部机器和里面的这个人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会一同亲近良质或者远离良质。

>> 或许这就是疲劳吧!我们需要休息一会儿。

>> 他们高速驶向城里,有特定的目的,所以就此时此地而言,他们只是短暂地路过,他们脑海中想的是要去什么地方,而不是自己目前身在何处。

◆ 28

>> 而我静静地躺在干净的床铺上暂时把一切抛开。

◆ 29

>> 再说,我不喜欢带着尽快结束旅程的念头前进,所以还是决定把护罩修理好。

>> 我认为这是因为身体上的距离和毫不相关,造成的原因是心理上的距离

>> 一两百年前人们的生活与这种情形比较相像。人口少多了,而的感觉也不会这么强烈

>> 真正的祸首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科技背后截然二分主客体的看法造成了这种现象。

>> 这样的人无论做哪种枯燥的工作——说到底,任何一种工作早晚都会变得枯燥——当他卡住的时候,只要调整到积极的情绪,开始倾听良质的指引,悄悄地遵循它,心无旁骛,就能使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他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

◆ 31

>> 这时他有一点儿恐惧,这就是他要的。他想恨我,因为我不是“他”。

>> 我靠着取悦别人过活,这样才能脱身。你揣测别人希望听到你说什么,然后装主动又自然地说出来,这样才能脱身。一定要让别人信服才行。我如果不背弃他,恐怕到现在还在医院里。他却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信念,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克里斯知道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觉他是活生生的人,而我才是魂。

>> 大海寒冷而湛蓝,让我有种奇怪的绝望感。住在海边的人永远不会了解海洋对于住在内陆的人的意义——它代表了如此遥远而庞大的梦想,虽然就在眼前,但是在最深的潜意识里,你却看不见它。当他们到达海洋的时候,将意识与潜意识的梦境进行比较,就会感到挫败。他们走了这么远的路,却到达了一个永远无法探知深度的神秘之处。它是一切的源头。

>> 我觉得好像到了世界的尽头。

>>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你的头脑在作怪。”

>> 克里斯,这不是你的错。从来都不怪你。你要了解这一点。

>> 我就是斐德洛,他才是我,他们因为我说出了真理而想把我毁掉。

◆ 32

>> 当然,试炼永远不会了结。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这些是我以为能看懂的“禅”。

如何找回自己的注意力?

当下,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特质。

我所欣赏的牛人大多有一种特质:做事时非常投入和专注。做事专注的人,无论男女,都很性感。但是我最近觉察到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无论在公司还是在家里。貌似脑子中同时有很多事情,同时想处理很多事情,但是当真正去面对一件事情时,脑子却不停的转移注意力,去想另外一件事情。

这真是一种糟糕的感觉。当然,无论状态多么糟糕,自我觉察都是一件好事。我因为在四年前经历过焦虑,所以对于任何坏消息都能平静的接纳。当时学到的接纳、面对、飘然、等待四步法相信对于注意力缺失依然有帮助。

我上网搜了一些资料,逐步形成一种认知:注意力与肌肉一样,同样需要小心呵护,每天锻炼。

先来说说哪些事情在偷走自己的注意力:

做事情没有轻重缓急,碰到任何琐事都是立刻响应无时不刻不在查看手机的消息企图同时做多件事情不停的用更多的琐事塞满日程表睡眠不足,睡觉状态一般内心有时会产生与当下工作的冲突以前经常练习的冥想也停了很久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从今天做了一些改变,如下:

在今天的 Todo List 中只列了四件事情,并且按照优先级,紧急性做了排序在空闲时间去检查 Todo List 中四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不是轻易的插入其他开会、工作、讨论时合上电脑,全情参与到当下的讨论中,尽管有些讨论比较冗长,但是坚持不做其他事情,只是倾听或者提问午饭后在车上安排一次15分钟的小睡,用了 Power Nap App辅助小睡,这个 App 在你小睡期间会播放选定的自然界的声音,比如树林或者河流的声音减少检查手机消息的频率调整心态,减少纠结,全情投入当下的工作之中在自己的音乐播放列表中加入冥想音乐这是习惯部分的改变,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关于内心的宁静,《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有如下论述:

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规格说明、测量仪器、品质监督与阶段的品质检查,这些都是达到内心宁静的方法。而真正重要的,就是要达到内心的宁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因为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具有良质。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如此一来,良质才能出现在你的心中。......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会和自己的工作疏离。的技术人员就不会如此。如果他对手中的工作很感兴趣,他就会沉浸在工作之中,而不会产生主客观之间的对立。然而在科学界,因为传统的二元化观点,人们就很难产生这种心态。的禅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两忘。而在我所提到的摩托车维修问题上,你只要专注地修理车子,就不会出现物我对立的情况。一旦真正地投入了工作之中,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同感。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他就会看到关心的另外面——良质。

这几段话是我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最喜欢的一部分。往往看起来表面是注意力不集中,其实质却是因为某些原因,产生了物我对立的局面,而非物我两忘,从而失去了内心的宁静。缺少内心的宁静,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才怪。

解决注意力缺失的深层次方法就在上面的话中:真正关心自己当下的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达到内心宁静的状态。

对了,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认真睡觉。

当然,认真、聚焦的方法几乎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认真吃饭,认真午休,认真开会,认真开车,认真与家人相处,认真的写作,认真的睡觉…我们必须练就一种定力,即于此处,在此间,与此人,做此事。我们越专注,内心就会越坚定,做事的效率也会上升很多。

愿你我在找回注意力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专注力,找到内心的宁静。

参考文章: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原来是按时睡觉

前一篇文章:原创作者的春天

365天,每天坚持写作之16/365,爱上你的每一天!

我在知识星球(原来的小密圈)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这里已经汇聚1000多位朋友,请和我们在2018年共同成长:记录、分享、互助和共庆。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如何加入。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波西格的作品。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记述了在横穿美国大陆的旅途中的见闻美景,并疏通了自己对科学理性等基本哲学问题思考。作者借助沿途的风景引出自己一直以来对理性和感性矛盾的思考。风景和思考像两条绳子,缠绕在一起,螺旋推进故事的发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想知道作者旅途的尽头和他思想的源头。带有自传的性质,为读者呈现出作者求学、思考、得出的历程。横穿美国大陆是一次壮游。沿途的风景、同行的旅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引子。我随着作者的见闻和思想,同样经历了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和印象深刻的Chautauqua。在本篇读后感中,我打算将作者的思考这条线单独抽出来,看他思考的脉络是如何形成的。

在旅途中,作者对摩托车保养等技术问题非常感兴趣,而同行的约翰和思薇雅夫妇却对这种话题无动于衷。除了对修理摩托车不敢兴趣,他们对修理水龙头也不感兴趣。作者究其原因是他们无法忍受高科技产物。作者认为他们厌恶和逃避高科技是一种自欺的行为。

作者回想起自己修理摩托车时的糟糕经历,发现修理人员不害怕科技,却对科技没有真正的投入。他们运用科技成果,却不愿与它产生任何关系。摩托车手册的编写同样有类似的问题,手册编写者的态度就像是旁观者的态度。作者打算研究究竟什么东西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的问题。

作者借助儿子克里斯是否相信有存在问题,提出自然法则、科学是属于现代人相信的神。所有现代科学、西方思想背后的魂就是理性本身。这个想法是作者原先的想法,作者把原先产生这个想法的自己起名为斐德洛。

在又一次修理摩托车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自己和约翰思考问题的不同。作者从理智、知识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车。约翰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车。前者是内涵的角度,后者是表面的角度。即使思考相同的事情,思考的出发点其实完全不同。在自己认定的世界中,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就是事实。当这些事实被侵犯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令人难以面对,继而产生愤怒。

科技只是讨论基本形式的表象,接下来作者将斐德洛的思想进行介绍,从基本形式本身的角度看待基本形式世界。作者利用二分法将人类的知识分为古典认知和浪漫认知。

古典的思想依赖理性和法则,浪漫的模式主要是感情和直觉。骑摩托车旅行是件浪漫的事情,修理摩托车却是古典的行为。古典的认知方式认为表象是丑陋的,浪漫是浅薄的。

对于浪漫的人来说,古典的人枯燥无味,呆滞丑陋。对于古典的人,浪漫的人轻浮浅薄,肤浅没有内涵。人们偏向于从一种形式思考和感觉,就会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斐德洛是信奉古典精神的人,注重理智和分析。把分析运用好,就像是善用一把锋利的小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刀子用以分析世界,把精力放在分析这把刀子本身才是重要的。

古典的认知方法和浪漫的认知方法互不相容。斐德洛希望能够将两者融合为一,将重点放在分析的来源。斐德洛研究逻辑,研究古典系统的系统。他热切地研究理性,因为他想从理性中解放出来。

作者认为,研究理性就要先有理性的例子。研究摩托车维修的艺术,就是研究理性艺术的缩影。摩托车的结构即设计者的理念,各种零件即各种观念。观念的结构即为体系,也就是西方知识的基本结构。结构整体即为系统。我们的系统观就是理性。

从体系中要通过逻辑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逻辑有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解决一个难题通常是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正统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所有状况写下来,写下来后解决的方法就会渐渐浮现。正确写出问题的步骤如下:

1、 问题是什么

2、 设问题的原因

3、 证实每个问题的设

4、 预测实验的结果

5、 观察实验的结果

6、 由实验得出结论

由以上步骤可以得知,实验过程仅是科学的一部分,要避免把实验和展示混为一谈。

在科学方法中,设是科学的源头。设的形成是难以解释的。爱因斯坦曾说“通往法则没有合乎逻辑的路,只有靠着直觉和对经验的体谅才能进入其中。”建立宇宙的基本法则是科学的源头。这些基本法则就等同于设。

在实验设是否正确的时候,其他设会不断涌现出来。斐德洛将设本身作为一种实体。他拟定一条定理,

这条定理否认了所有科学方法的效用。因为如果设出现的速度快于实验能够处理的速度,就来不及证明所有的设。如果不能够证明所有的设,任何实验结果都变得不可靠。针对这一点,爱因斯坦认为:“根据进化所显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见的存在,总有一个会证明他比其他的一切要优越。”斐德洛看来,这说明真理是一种时间的功能。过去的事实会不断被新的解释取代,科学的历史发展确是如此。随着科学研究速度的增快,未来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将会越来越短。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设也就越来越多。来不及从一堆设中筛选出真理,就会产生更多的设。想接着科学的方法接近真理,实际上没有任何进展,甚至越来越远,这是当前运用的科学方法造成的。

科学本应消灭这一现象,却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

斐德洛认为,科学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理性存在天生的缺点。古典的理性结构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在灵性上一片空白。这导致了人们在整个文明的理性结构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离。有些人希望从这个结构(理性和感性二分的结构)之外寻找,但是却找不到持久而令人满意的。斐德洛反其道而行之,想把二者结合起来。

针对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斐德洛所采用的分析的手法不是将大学划分成不同的科系,也没有将学校分成学生、和行政部门,而是从教会和地点入手分析大学的本质是流传下来的理性的自身。

在友人狄威斯家居住的时候,作者以烤肉架说明书为例,说明组合烤肉架的方法不止说明书指示的一种。当内心平静,发现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会优千百种烤肉架的组合方式。由此可见科学和艺术是紧密相连的,把艺术和科学分离是完全违反自然的,而两者的分离已经太久了。

科学的问题在于没有和人的心灵连接在一起,所以在盲目中表露出丑陋的一面,因而必然引起人们的厌恶。然而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决理性自己产生的问题,有些人选择直接抛弃一丝不苟的理性,跟着感觉走。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抛弃或者否定理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该是抛弃或者否定理性,而是要拓展理性的内涵。

良质——就是拓展理性内涵的直接结果。斐德洛开始思考什么是良质。斐德洛让自己学生写什么是思想和陈述的良质,学生无从下手。斐德洛自己同样有这样的困惑。有所谓的良质的存在,但是一旦去界定它,情况就会变得混乱。斐德洛给良质下定义,

良质的这个定义其实就是拒绝给它下定义。

在哲学上良质的定义就是所谓的美学。斐德洛认为把良质归为某些学问之下,是对良质的污蔑。不对良质下定义,良质就不隶属于任何知识的领域。美学家认为斐德洛并没有说出道理,因为他没有用理性的方法证实他的理论。定义是理性的基础,但是斐德洛困惑与如何用理性界定拒绝被界定的事物。

良质是否存在呢?根据哲学的实在论方法,要证明一个东西是否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按照此观点,把良质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画作就无所谓好坏,音乐无所谓好坏,诗无所谓好坏,喜剧无所谓好坏,运动无所谓好坏,食物无所谓好坏,电影无所谓好坏,舞蹈无所谓好坏。但是科学、数学、哲学、逻辑则不会受到没有良质的影响。

缺少良质后,世界仍能运转,但是生命将会变得非常呆滞,生命不再有价值活着目标。所以良质是存在的。抽离出良质,就是朴质。缺少良质是朴质的精髓。

朴质会阻碍我们与良质的接触。也许,问题不是良质是否存在,而是分析本身。

从形而上学来看,良质是存在于我们观察的事物中,还是主观地存在于当事者心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辩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逻辑严谨的方法如下,一是反驳所谓的客观暗指的是科学测量的方法;二是反驳主观暗指的是喜欢的一切;三是否定主观和客观是的选择。也有一些非逻辑性的反驳方法,一是对良质的无知就是无能;二是对于两难问题自己无法回答,但无法回答不代表没有;三是根本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斐德洛还是选择要用逻辑和辩证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客观的难题——良质为什么无法用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问题,洛克认为不论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你只能了解一个事物的良质而非其他。也就是说,良质之所以无法测量,因为良质就是所测量的全部。斐德洛认为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因为事物的物理性质可以测量,良质却是不属于物理范畴的模糊特性。于是,从这个角度的解释暂时搁置。

针对主观的难题——良质是否是所喜爱的事物的问题,斐德洛发现很自然的反对人做自己喜好的事。因为做自己喜好的事情来自于非理性的情感。从科学的物质主义看,能由科学仪器测量的物质和能量才是真实的,其他的都是不真实的,或者说不重要的。喜欢是无法用科学仪器衡量的,喜欢可能是一个事实,也可能是一种幻觉,因此就不真实。从古典看,无法通过理智了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良质是一种不能被理智分析的情感认知,因此是不重要的。斐德洛推翻科学的物质主义看法的手段是研究科学的物质主义看法的前提是否荒谬,即无法测知能量的事物就不存在或不重要是否正确。根据数字零的例子、发现重力的例子,可以得知如果主观被视为不重要,整个科学体系也会随之瓦解。辩驳古典的观点的方法同样如此。

在面对主观的难题和客观的难题时,都必须将整个理性的背景纳入考量,而不应该单单因为感情的冲动而立刻做出反应。

我们可能无法被立即发现良质,而是在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明白。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良质是什么,为什么对它有不一致的意见。一种解释是虽然纯粹的良质对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体现良质的本原却是人人各异的。这种解释相当于没有给良质下定义,不算解答问题。另一种解释是人们对良质意见的不同在于有些人使用他们当下的情绪,有些人应用他们整体的知识。这种解释相当于把单独的统一的良质划分成了两个,浪漫的一个,古典的一个。良质被分析这把刀子一分为二。

对于斐德洛来说,他所谓的良质是超越古典的良质和浪漫的良质之上的。良质不是客观的,它不存在于物质之中。良质也不是主观的,它不单单存在于人心。良质于人心和物质两者之外。斐德洛认为,世界是由心、物和良质三种事物组成的。针对三者的关系,斐德洛认为,良质不会单独与主观或客观,而是在主观和客观交汇一刹那出现的。由此看来,良质不是一种物体,是一种,是主观意识到客观存在时发生的,是同时意识到主客观存在时所发生的。良质不仅仅是主体和客体相遇产生的结果,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

(未完待续)

最后修改时间:
奥丁神叛手游下载(奥丁神叛手游下载港台服)
上一篇
弹钢琴的男孩子性格特点 弹钢琴的男生好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