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博大精深,身体的七经八脉是怎么发现的呢?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 记忆力 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虚症: 内分泌 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异常、腹“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胃,胆)均循行过头。额头,面部为大肠,胃;侧头为三焦,胆;后头,颈肩部为膀胱,小肠。胀等。-是由到家真人张伯瑞创立的奇经八脉理论,由真气同把脉的观点是道家导引修炼的理论基础。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就引用了张伯瑞的观点。
奇经八脉走向图解(十二经络快速记忆的方法口诀)
奇经八脉走向图解(十二经络快速记忆的方法口诀)
十二经络走向速记口诀
2、涵蓄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络走向速记口诀: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阳,足少阳,手厥阴,足厥阴,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阳。
解释:这是手足十二经络的顺序,按照目前通行的命名法是:大肠经(手阳明)、胃经(足阳明)、肺经(手太阴)、脾经(足太阴)、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心包经(手厥阴)、肝经(足厥阴)、心经(手少阴)、肾经(足少阴)、小肠经(手太阳)、膀胱经(足太阳)。
根据中医理论,手足十二经络与人体的内器官、五六腑、十二经脉相互联系,呈现出一定的生理功能。比如,大肠经主要与肺、肝、胃、心等内器官相联络,其经脉路径和穴位特点与肝肺失调、肠胃不畅等相关。运用手足十二经络相关的、针灸等疗法,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机能,提高生命活力和健康水平。除了以上方法外,中医还采用了“切脉”这种手段,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并确定穴位。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
每一经脉都对应着某些器官、功能和临床表现,它们是中医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运用手足十二经络相关的、针灸等疗法,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机能,提高生命活力和健康水平。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气血充足的健康状态,而手足十二经络的调理是实现这种健康状态的基础。
手足十二经络
奇经八脉是指什么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奇经八脉是指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7、拍打胸腹两侧、胸腹任脉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各科的诊断和治疗都要运用奇经八脉的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与气功都直接作用于奇经八脉。如有关外感热病、神经系统疾患、胸腹腰背部之疾患以及一些腑疾患等,既要依八脉而辨证,又要选入归奇经之配方治疗。气功中练功之“大小周天”皆以奇经八脉为核心。
十二经脉的走向??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络腑,阳经属腑络,一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第五步,双手同时从头部两侧拍打至头后风池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联系腑和肢体的作用。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十二经络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
沿着股部内侧,进入中,绕过,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
十二经络的循行走向
扩展资料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五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又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环流不息。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中西医超级宝典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第9章 针灸学01: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
什么叫奇经八脉
手足十二经络又称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指人体内部的十二条经脉,分布于上肢、下肢的前后两侧。它们是人体主要的气血运行通路,其走向沿着身体六经,分布络脉于身体各部位,使整个人体内部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第三步,两手同时拍打额头,从额头开始一直想头顶拍打,大约拍打30次为宜。据本人看,男人比女人 结了婚的男人有时候更
恩,奇经八脉是人体经络的一个走向
奇经八脉一词首见于以下哪部专著
第三步,用掌背拍打背部即督脉以及华佗夹脊,华佗夹脊也叫夹脊穴,自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开半寸处是穴,十二个胸椎和五个腰椎两旁共三十四个穴。拍打背部督脉以及华佗夹脊时,由背部正中上方(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拍打至长强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病证等方面。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古人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流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
让我们来看看十二经络。这是指人体内比较常见的经络,每个经络都有相应的穴位。穴位定位主要是根据解剖位置和经络路径来确定,同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调整。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五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手指记忆法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由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的话题,而十二经络养生是最近比较热门的,但十二经络走向也需要我们去记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的相关内容。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1
一、首先记住,十二经脉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二、伸出左手掌,掌心朝面。指尖朝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代表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三、每个手指的三个指节分别代表三条经脉,从指尖往指根数,食指---手太阴肺经《指节》,手少阴心经〈第二指节〉,手厥阴心包经〈第三指节〉;中指--手阳明大肠经〈指节〉,手太阳小肠经〈第二指节〉,手少阳三焦经〈第三指节〉;无名指---足阳明胃经〈指节〉,足抬阳膀胱经〈第二指节〉,足少阳胆经〈第三指节〉;小指---足太阴脾经〈指节〉,足少阴肾经〈第二指节〉,足蕨阴肝经〈第三指节〉肝经。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次序为;从食指的指节到中指的指节到无名指指节到小指指节;再到食指第二指节---到中指第二指节---到无名指第二指节---到小指第二指节;再到食指第三指节---中指第三指节---无名指第三指节---小指第三指节,又到食指指。
十二经脉走向速记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连,手起太阴走阳明,两阳相连续两阴,诸阳汇头阴胸腹,阴阳交接手足端。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2
巧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按照子午流注的时序排列,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阙阴肝经。
如何记住十二经脉,可分以下步骤:
首先,阴阳问题。切记为阴、腑为阳。因此,肝、心、脾、肺、肾五加上心包,皆为阴经;与之相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及三焦,皆为阳经。
第二,手足关系。切记位置,先看,心、肺、心包在膈以上,依手;肝、脾、肾在膈以下,则依足。再看腑,手足依从与对应的器相同,因此,小肠、大肠、三焦依手,胆、胃、膀胱依足。
第三,大小关系。少对应的腑为小,太对应的腑为大或长,厥阴和阳明则对应中等大小。如此形象思维,则手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上的'三心、心包和肺;足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下三肾、肝和脾;手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三焦、大肠和小肠;足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胆、胃和膀胱。
经络拍打养生法
1、起势
两脚稍微分开,保持与肩膀部一样的宽度,两只手自然的下垂,养神闭目,下列所有的动作都是如此。
2、拍打头部
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头顶百会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
第二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额头上星穴、神庭穴部位,拍打36下左右。
第六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头顶拍打至头后风府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头部拍打时宜口目合闭。
第七步,在上面拍打全部结束的时候,用手心轻轻的拍打面部。首先是搓热两手心,然后从两腮下部向鼻梁上推,一直到额头部分两手分开,顺着眉骨、脸颊向下拉,来回反复一分钟。
需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拍打头部,应采用十指摩擦或掐揉的方法!
3、拍打颈部
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颈部后侧,从风府穴起拍至颈后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前倾,便于拍打,一般拍打5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颈部左侧,从风池穴起拍至肩颈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向右前侧倾斜,便于拍打,然后用右手拍打颈部右侧,方法同上,采用由上而下顺拍,一般拍打5遍
第三步,搓摩脖子,下巴仰起,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下巴抹脖子至颈项处天突穴,一般36下左右。
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大椎,可以单掌拍打也可以左右手轮流拍打,拍打时,头部略微前倾低头,便于拍打,一般拍打36下左右。
5、拍打后背、背部两侧膀胱经、背部督脉(掌握手足十二经络的走向有助于对人体经络系统的了解和、针灸等中医疗法的实践。这些经络紧贴着身体的皮肤以及内器官,通过经脉、络脉等贯穿全身,传递气血、营养物质和神经信息,起到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华佗夹脊)
步,扭摆拍打后背,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左手手掌绕至体后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同时右臂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左侧后背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再反方向左右轮换拍打。右手内旋向右下方绕至背后,屈肘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左臂同时向左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右肩部,如此反复拍打,一般拍打遍数为四八拍。
拍打时动作要协调,利用肩背及腰部转动时的惯性。两臂摆动时肩、肘、腕关节要灵活,拍打力度要适宜。拍打后背时,臂应尽量向后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触的背部得到拍击锻炼。如此不断地扭身、摆臂,两手交替进行拍打,拍打次数自定。
第二步,拍打背部两侧膀胱经。用右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左侧至臀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用左手拍打背部右侧至臀部,方法同上,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膀胱经位于背部两侧,膀胱经上有心、肺、肝、胆、脾、胃、大小肠以及肾俞穴等。
6、拍打两侧胳肢窝和胁部
步,拍打左侧胳肢窝,左臂上举,用右手掌拍打左侧胳肢窝,一般拍打36下左右,然后顺势拍打左侧胁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拍打左侧胁部,拍打胁部时,由腋下拍打至侧胯部,再由侧胯部拍打至腋下,一般上下来回拍打2-3遍。
步,双掌同时轻拍胸腹部两侧,由两侧锁骨处拍打至两,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第二步,拍打胸部即任脉(宜轻拍),从颈下天突穴拍打至腹下曲骨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8、拍打肩井、肩髃、肩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