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出自哪里?
成语高山仰止(gāo shān yǎng zhǐ)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属中性词;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详细释义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止:句末语气词。 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 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景行行止出自诗经 景行行止的上一句
景行行止出自诗经 景行行止的上一句
景行行止出自诗经 景行行止的上一句
《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Q:「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句出自诗经那一首诗? 其实只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其原句乃出自《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全诗五章,其实皆以男子的口吻写娶妻途中的喜乐及对佳偶的思慕之情。 其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车轮转辖响,妩媚少女要出阁。不再饥渴慰我心,有德淑女来会合。虽然没有,宴饮相庆自快乐。 丛林茂密满平野,长尾锦鶏栖树上。那位女娃健又美,德行良好有教养。宴饮相庆真愉悦,爱意不绝情绵长。 虽然没有那好酒,但愿你能喝一盏。虽然没有那好菜,但愿你能吃一点。虽然德行难配你,且来欢歌舞翩跹。 登上高高那山冈,柞枝劈来当柴烧。柞枝劈来当柴烧,柞叶茂盛满树梢。此时我能接到你,心中烦恼全消掉。 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驾起四马快快行,挽缰如调琴弦丝。今遇新婚好娘子,满怀欣慰称美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没有什么喻意,只是单纯以情景衬托男家婚娶时的兴奋心情;因为能娶女方,心中烦恼全消,才有「 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的心情。 但到了司马迁手中,就出现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语,而且有了喻意。 此语出自司马迁著作《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曾对此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注解:「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即时指出司马迁就是以「高山」喻孔子的祟高德行,「仰」是仰慕之意。而「景行」其实是「明行」之意,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司马迁赞扬孔子有高尚德行而令人仰慕,又有光明正大的行为,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而「止」只是语气助词,没有特别意思。 (注:不过,宋朱熹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另有一番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此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缩略成为「高山景行」此一成语。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可见于三国·曹丕《又与钟繇书》:「高山景行,私所仰慕。」景行一词也可当动词,表示景仰的意思。如南朝的文学家颜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诗》:「惜无丘园秀,景行彼高松。」 Q:「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句何解? A:从上文可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全句是指: 「圣人有高尚德行而令人仰慕,又有光明正大的行为,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著。」可见西汉司马迁是相当尊敬孔子的。 另外,“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三个读音:háng、xíng、xìng。读háng,显然把景行直接解释了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释为行为正大光明。其读音是看要把行解译为大路还是正大光明的意思而定。 baike.baidu/view/117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是怎样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史记·孔子世家 后一段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行行止上一句
景行行止的上一句:高山仰止。
这句话是释义是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赏析是开篇揭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极言自己对孔子的向往;结篇再以总评写自己对孔子的崇奉。
止在古文中的意思:
1、认为、以为。
2、用。
3、原因。
4、介词,因为。
5、介词,用。
6、介词,凭借……身份。
7、通“已”,已经得意思。
司马迁《 史记· 孔子世家》专门引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发生了变化。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具体是什么意思?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