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_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莫娜号 1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有哪些增减变化?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_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有哪些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_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_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讲: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般原理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我国自新成立以来,就一直在中学设有思想品德课之类的课程。不论期间其名称、具体内容、设置形式等发生过哪些变化,从其设置的目的以及基本教学内容上看,就是一德育课程。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与中学其它课程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作为主要承担德育任务的课程来讲,其设置及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学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

1994 年 8 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 ( 2001 年 1 月办公厅、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 ( 1995 年 12 月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正因如此,新编的初中 “ 课程标准 ” 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中学思想品德课有大量有关经济学、学、法学、史学、学、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地理的知识,但它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

用学科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撰写学科小论文等形式)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这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跟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的区别。

班主任工作、团队会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活动、德育管理工作、家庭教育等诸多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更适合中学教育性质、更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中学德育工作不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利,但思想品德课则应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

思想品德课通过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主义常识和、思想、道德、法制等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思想方法,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思想品德课程既区别于中学的其他文化课程,也区别于中学的其他德育工作形式。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和设计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为了理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原理,首先就应该探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后者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是一个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下,通过生活体验、教育熏陶和自我修养,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部问题均由此提出。

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感悟和认知。这种道德认知过程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一定的道德知识的过程更是如此。它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坚持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

思想道德情感体验的产生既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外在的情景、舆论等对学生的结果,(健康的与不健康的产生不同性质的道德体验)也是学生自身生活信念不断反省、内化和扩展的心理演变过程。不通过自身的思想斗争、观念冲突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体验,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启迪与内省相结合。

无论是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都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实践。这是一个自觉地克服困难、有选择的、坚持实现预定道德目的的意志体现。没有这种道德意志的行为,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紧紧把握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

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启迪与内省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等都反映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如下原则: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不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不仅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相一致,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丧失其基本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预设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筹划教学过程等无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性的命题。以往大凡成功的思想课教学都是坚持这一原则的,而失败的、效果的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2 、教学的导向性原则。生活纷繁复杂,抽象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解答生活实践的所有问题。唯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学生 “

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习 ”

的基础。教学设计应主要强调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立场和方向,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导向作用。

3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理论的目的则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若教学设计离开了实践,不仅易使理论的科学性陷于教条化、空洞化,也难以使学生真正把握和信服理论的科学性。这一原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给学生的生活实践以正确指导,坚持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启发教学的原则。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不可能由学生自发产生的,(离开的 “ 格物致知 ” 是不存在的;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它需要从外部灌输 ” ,并结合自身的 “ 觉悟 ” 。但这种 “ 灌输 ” 并不是生硬的、强制的说教的代名词,(并非是 “ 我讲你听 ” 的 “ 填鸭式 ” )也不是 “ 越俎代庖 ”

的自以为是,而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循循善诱,是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启示和激发,这就是启发教学的原则。通过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启发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启迪学生自身的觉悟,

“ 灌输 ” 的外在条件只有通过 “ 内省 ” 也才有实际意义。

5 、正面的原则。德育课程为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信念,尽管要有 “ 鉴别 ” 教育,要有 “ 反面教材 ”

,但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看,坚持正面学生学习道德常识、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教学目标上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从教学内容上讲,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教学方法上讲,要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从教学途径上讲,要坚持正面的原则。

三、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手段和途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十分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改进。

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应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如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等。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更应遵循人的一般认识规律。

思想品德课是引发人的“思想风暴”的课程,不能触及人的思想“灵魂”的(哪怕一间),不是优质的思想品德课。任何教育又都是小心翼翼地触摸人的心灵的活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更应强调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在哪里可以找到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和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的根本,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才能够救,只有建设有特色才能发展,了解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增强感,立志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思想性 以、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特色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和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

(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的公民。

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

四川蒲阳中心小学校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并懂得如何追求幸福。”

我在教材的前面写了一段给中学生朋友的话:

我们期待大家能与新教材一道,勇于思考,乐于实践,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自身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权利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民族、的感,把活泼、健康的自我融入开阔的生活之中。

这段话表达了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解。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与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就象我在教材前面所写:

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和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具体结构如下:

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

1、成长中的我

(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

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

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2、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

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

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

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我与集体、和的关系

(1)积极适应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

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2)承担(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努力做一个负的公民。

(3)法律与秩序(包括4小点,略)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律的权威。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树立特色共同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册教材为例:

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单元,旨在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和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计成长、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则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法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

1、提高科学素养------新世纪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2、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提高和收获。

3、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扩展资料: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统一性、规范性

作为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主动性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资料:

对新理念的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教学

1、提高科学素养------新世纪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2、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提高和收获

3、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教学目标,贯穿着四个理念,设计和自己的每节课的教学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课程目标的定位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变化?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基础,对本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感和实践能力,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特色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任务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对这个总目标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理解。

一、 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公德意识,让他们懂得知耻和自尊,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们树立自立、竞争、效率、公平、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观念,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二、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在初中学生能够遵守基本行为规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牢固地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坚定跟走特色道路的信念。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从平凡的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参与性很强,但热闹之后,学生却没有体验和收获;课堂看起来紧张有序,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但整节课却被划分为细抠的知识点;课堂很沉闷,教师在照本宣科,学生脱离课堂,缺少真诚的交流,课堂上多的是话、套话……这些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出现,背后都有一个原因: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

课程目标的定位与过去相比主要变化有:

从目标层次上看,可以将它分为学科目标、课堂总目标与课堂子目标三个层次,其中学科目标为目标,即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德育),课堂总目标为学科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具体章节目标,而课堂子目标就是我们教学中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从目标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各有侧重点,服务于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从呈现方式上看,可以分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一般情况下,显性目标在教材内容、教学参考用书等各种教学辅助工具中都会有所反映,且教师在课堂上的达成情况也较易掌控,而隐性目标则需要教师有钻研意识和钻研习惯,它的达成实效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等的深度处理和用心挖掘,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隐性目标的达成效果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定位这一变化符合当今时代的教学特点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相比其它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

,思想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学校教育性质的标志。反映了发展对学生素质的需求。贯彻这种的主价值观,是课程思想性的主要体现。

第二,综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了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方面的内容,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有综合性。

第三,实践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究,通过践行来养成规范、涵养道德。因此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更强。

在许多的优质课评比、公开课、展示课等,授课教师出于功利化的驱使,经常会出现异化教学目标的现象。比如过分宣传自己的学校、展示自身特长等等。有时甚至将思想品德课异化为其它课型,如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心理健康课。

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现状,反映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感到无所适从,也制约了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无法实现课程总目标。因此我们要对课堂教学目标作一个理想的定位,摆正位置,发挥它的实效。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课的有效教学_思想课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尤其是在现阶段的教学评价制度之下,如何体现新教材的设置理念,突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是所有思想品德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教学环境、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帮助。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积极探索情境教学,即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创设情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现场加工。指对实地、现场加以利用并稍加气氛渲染,变成适合教学内容展现的情境。

2.现身法。这是一种通过“直接形象”的现身说法,引起学生思想和心理活动而形成特定教学情境的方法。

3.剪辑。指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剪辑”、“”,把录像片段、幻灯片、漫画等引进课堂,以形成特定的讲学情境。

4.语言描绘。指运用语言把感知的材料诉诸于学生的视听觉,使学生感知材料中的意念、形象。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共鸣,从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情境。

5.角色表演。指教师指导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把握教材,讲述自己的所闻所想所感,从而使教材内容变成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角色,从而以自己的感受来感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除此还要注重校园包括教室环境的绿化、美化外,只有注意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感氛围,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才以激发学生自觉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探求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准确地表达了在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它是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它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具有系统性,他可以分为课程目标、年级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有效和可行,可以给课堂教学以准确的定位,方向稳,阵脚就不乱。那么,怎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才是有效的?

1.设计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实际。

2.建议:

(1)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采用“三步一综合”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

以课《爱在屋檐下》第二框题“我爱我家”为例:

对应的课程标准: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材的主要内容:《伴》第5页。

学生的实际状况:单亲家庭子女。

“三步”指的是:步,可以通过阅读“教参”等有关书籍,把握每课所对应的课程标准;第二步,仔细阅读教材,梳理每课的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三步,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方面,学生的实际状况(包括:对学习者的特性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态度、班级水平和心智水平以及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等都要有所了解。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习者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新的学习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习者目标技能的分析: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课程及单元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已经达到了部分目标,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没有必要进行。这有助于我们在可使目标和内容方面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一综合”指的是:将三个方面的分析进行综合,确定本框题的三维教学目标。

再如,《我爱我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70%的学生能够说出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能力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90%的学生能够列举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说明父母履行对子女的教育抚养义务,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家庭亲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绝大多数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珍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

(2)设计的目标有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异性。

对于目前各校生源的异性,“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对有的学生来说可能过高,因此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教师要摆正心态,尊重学生的个体异性,准确的目标定位,恰当地确定教学起点,会增强学生强烈的参与感,更好地剖析自已的学习,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此外,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简单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教学目标。

(3)课后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回忆课堂上学生学习讨论发言等表现情况;观察学生课后的实践行动:在学习第二单元期间,注意观察同学交往的情况,对待老师的态度等等,可以给予学生以正确的行为指导;对照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做出客观评估。

三、创新教学方式,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教师应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不能把教材上一框框的内容变成一条条的纲要搬到黑板上,学生又一字不漏地搬到笔记上。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例如影像、歌曲、漫画、幽默、典故、小品、时事、名言警句、热点讨论、辩论会、调查、论文竞赛、实践等,还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课件的运用。教师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教材才能由此变“活”起来,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课堂教学还需要讲究节奏的变化,要有张有弛,教学节奏的掌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上的自学、设问、讲授速度要和学生的思维水平相符。过快的节奏,不易使学生听清楚,而且使学生缺乏思考和消化的余地,更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和疲劳。过慢的节奏,容易使学生精神松懈,分散学习的注意力。没有快慢变化的节奏也容易引发学生的一种习惯性抑制心理而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热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课教学照本宣科的状况,在理通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广泛收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如的、国内的、历史的、现实的、的、经济的、文化的信息,和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教师只要肯下苦功,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只有这样,才能以新颖的最合适的教法,来求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实效。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多向传递信息

思想品德课将正确的价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思想品德》七年级“珍惜无价的自尊”一课,教材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来了解什么是自尊。活动内容如下:

●如你有下列经历,谈谈你会有什么感受。

☆数学课上只有我的最有新意,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我鼓掌。

☆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天天自己上学,现在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我的英语口语很好,老师叫我每天早上带领同学们读英语。

☆我护送盲人过马路时,周围的人常常投来赞许的目光。

☆我的建议被老师采纳后,受到当众表扬。

从你自己的实际经历中,提供一些类似的事例与大家分享。

●你觉得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事是什么?

●你被人尊重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有人把自尊感归纳为三点: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你能用上述事例加以说明吗?

以上这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来学习《思想品德》中一些概念的含义,其效果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当然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量和质。

(编辑:张华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什么?

课程标准: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与学生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爱劳动、爱科学、爱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实践的联系,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用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淡化倡导合作交流、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初中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新教材,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高起点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坚持“一个观点”----育人为本,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背诵,这又有什么用呢?”教学过程若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失职。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主体地位作用得以发挥。即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要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个性、有适应性、幸福愉快,有智慧、有意志、有品德、有追求的人。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核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新理念,要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要把自己视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使师生得到共同的成长与发展,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学科价值。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行“微笑教育”,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存新的生命,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新的意义。要育人为本,就要热爱生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景,以微笑传递爱心。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秘诀就是“爱”,教育的境界就是以心换心。课堂上把对学生的期望以微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为此受到鼓舞,进而协调好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把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历程。

2、实行“尝识教育”,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一生。故此,上课时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如:“你的提问太棒了”、“你的回答很有创新”、“你的这次小组活动比我组织得好,我祝贺你”…….每一个表扬和鼓励都是发自老师的内心,是真诚的。而这种真诚、欣赏和赞美,犹如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打消了顾虑,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独特的自我,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3、实行“平等教育”,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每节课无固定讲台,而是巡回于学生之中,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灌入法,实行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合作探究,教师由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徒关系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将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诱发其学习热情,以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营造“一种氛围”----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愉快、轻松、和谐、有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中学思品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学科实际出发,尽力营造“五动”的教育教学氛围。这就是:

“学生求知主动”----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成为学生最可依赖的支持源,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以父母般的情怀去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合理而科学地举措去帮助每一位学生。例如,可尝试将课堂的排列方式由“秧田式”变为圆桌式来开展小组讨论,利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予以指导;也可直接改变谈话的语气,使自己以朋友、知己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性。

“课堂教学生动”----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使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其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则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的各种情况,预期好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自觉创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的教育环境,要通俗易懂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有意识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不断地勤于反思,勇于探索,敢于批判,逐渐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落实行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学生知、行转化的教育条件。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活动,使学生日益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对培养学生具有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着力“三个环节”——创设教学情景、主体探究、组织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宽松、平等、愉悦的情景氛围中去感受、去思维、去认识、去实践,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适应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新体验情景,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并通过有效组织和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这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环节。

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展现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节,营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以唤醒学生的,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如在进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框节的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两组画面,一组是火星与地球的画面:火星上是一个荒凉的星球,冰冷的岩石、干涸的土地,没有生命,毫无生机;而地球上有山河湖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生命自由生活,充满活力。同是太阳系里的星球,却显示出不同的生命景象。在情景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如此精彩,生命值得我们尊重与关爱,生命值得我们歌颂与赞美,地球——这个缤纷美丽的世界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所有生命的摇蓝。此时,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场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学生思维的火种已“熊熊燃烧”,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生这个主体已“活”了起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绪和情感时,必定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紧接着教师又展示了另一组现实生活画面:地球上物种在消失,环境被污染,生命受威胁,地球这个湛蓝色的星球已是危机四伏。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中,了解生命的脆弱,体验生命的可贵。通过这种循循善诱或疏导的方式,学生自由设疑、自由思维、自由讨论和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探索,通过对过去已有的经验回忆和对当前情景新信息的整合,迁移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转化为各种能力。

,教师组织开展“编织生命网”活动,让学生扮演“人、牛、羚羊、兔、狮子、鹰、草”等各种生命角色,将比较抽象的食物链方面的知识,通过游戏方式与学生一起编织,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让“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之间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当其中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整张网就坍塌了……。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思想品德课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创设教学情景、主体探究、开展实践活动三个环节,符合思想品德课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的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赋予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使学生通过“(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教师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教育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真正实现从“感知→概括”、从“概括→应用”两次飞跃,完成教育目标。

四、强调“综合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作为“德育功能”突出的思品学科应尽量减少量化结果,多多采用质性评价手段,在注重过程的同时,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去年秋我市学科采用新评价模式,传统纸笔考试占40%,而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执行测评、实践活动测评、家中表现测评等质性测评各占20%,这种新的评价收到良好效果。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其好处在于充分调动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及其他育人的积极性,各司其责,形成完善的育人网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综合评价”观,要使教学不局限于认知的目的,它还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且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教科书不被当做金科玉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教学过程不只是准确、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教师不只是精心设问、接连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自由提问;教学不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又多又密以显示教学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是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展,而是出自内心的热望与欣赏;教师把眼光放在每个学生身上,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喜;教学更多显示的不只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而是学生尽情施展的才华;师生双方都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从这样的角度来评价教和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发展性评价。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就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理念;而一马当先、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则应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作为。

最后修改时间:
圣骑士52区幻化(圣骑士经典幻化)
上一篇
汽车发展史思维导图 汽车发展史概括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