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戴叔伦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戴叔伦塞上曲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意思
戴叔伦塞上曲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意思
原文: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赏析:
戴叔伦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
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多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伦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
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关于塞上曲二首翻译如下:
翻译:军营外的大门频频接受敌人的投降书,横扫大漠万余里。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策略,卑下地将汉朝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原文: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首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徒然 赞美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朝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
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第二首诗用到了西汉班超的典故。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 他不应想着“生入玉门关”,而是要以必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意思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是:我愿意用这个身躯终生报效,大丈夫想要建功立业,有哪里需要活着返回家园呢。“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出自《塞上曲二首·其二》,作者是唐代诗人戴叔伦。
《塞上曲二首》全诗
戴叔伦〔唐代〕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将士们愿以必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的决心。“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即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
“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的作者
《塞上曲二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戴叔伦字幼公,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苦。
寄司空曙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细雨柴门生远愁,向来诗句若为酬。
林花落处频中酒,海燕飞时独倚楼。
北郭晚晴山更远,南塘春尽水争流。
可能相别还相忆,莫遣杨花笑白头。
《寄司空曙》作者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的其它作品
○ 兰溪棹歌
○ 苏溪亭
○ 塞上曲二首·其二
○ 调笑令·边草
○ 除夜宿石头驿
○ 戴叔伦更多作品
塞上曲二首 戴叔伦拼音版:
hàn jiā jīng zhì mǎn yīn shān , bù qiǎn hú ér pǐ mǎ huán 。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yuàn dé cǐ shēn cháng bào guó , hé xū shēng rù yù mén guān 。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诗词欣赏:这首诗用乐府旧题借汉咏唐,抒写了边疆将士以身保国,视如归的豪迈气概。起句从视角着笔,借景抒情。一个 “满”字把边塞战事紧张、边疆众多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雄伟的阴山、庄严的战旗,烘托出边疆战士的壮志豪情。
而后三句则是直抒胸臆: “不遣”表明了将士们歼灭来犯之敌的决心,突现出将士们的必胜信念和勇武精神; “愿得”二字不仅是诗人代将士立言,也是自我情怀的渲泄: 只希望能长久地报效,又何必要活着回到 “玉门关” 呢?
这两句化用骆宾王《从军行》尾联“不求生入塞,唯当报君”的诗意,反班超之语而用之,将报效祖国的理想与置生于度外的豪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炽热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读完这首诗,诗人的壮志豪言萦绕在我心中,不能忘怀。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奉献自己,也早已把生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是民族英雄,这样的人才值得尊敬。
塞上曲二首 [唐代] 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边塞 评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少有被同选的,多是选了第二首。至于为什么,不妨将这两首统一说完后再做分析。(一)中提到了个娄敬。这娄敬是汉初时人。他最早一个劝说后来的高帝刘邦建都长安,占得地利之优,因此被赐以刘姓,且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汉初那个时候匈奴兵强,他曾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徙原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今东西横贯陕西、北经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区),以增实力。
历史对其当时的这个举措是肯定的。但此诗对这个故事是持否定态度的。该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诈夸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之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搞清了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也就弄清了为何屡屡被漏选。原来人们对边事的处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识,也天然的鄙视和亲靖边,似乎那是一种掉大价的举动。
关于塞上曲二首·其二的译文和注释如下:
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注释:① 旌帜,读音为 jīng zhì,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旗帜。
② 不遣:不让,不使。
③ 胡儿:指胡人。多用为蔑称。
④ 匹马还:匹马,代指一个敌寇;还,回去,逃回。
⑤ 长:长久,终身。
⑥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
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伦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