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句是什么?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为什么要剪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为什么要剪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为什么要剪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浣溪沙
【宋】晏殊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隔江犹唱花。
无可奈何花落去。
误入藕花深处,惊渡,惊渡,惊起一滩鸥鹭。
为有源头活水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处:夜雨寄北
李商隐
原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后面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
晕是
却话巴山夜雨时
撒
何当共剪西窗烛后面一句是什么
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4、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夜雨寄北》
僧寻三竺沿堤过,鹤认孤山背水归。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回家的日期难以定下,今天夜里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早就已经张满了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一次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整首诗用字巧妙,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往复的意境之美,让人读了之后别有一番风味。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什么 何当共剪西窗烛原文
[典故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1、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2、《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诗?全诗?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写给自己妻子的,全诗感人至深,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思念。而“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是作者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么大家知道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
青图裙带展新蒲。独窗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何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
全诗:
君问归[ 宋 ] 苏轼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夏天在西子湖畔饮酒赏荷的悠闲的诗句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1. 关于在西子湖畔饮酒赏荷的诗句
却话巴山夜雨时。关于在西子湖畔饮酒赏荷的诗句 1.夏天在西子湖畔饮酒赏荷的悠闲的诗句是什么
小池荷叶雨声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午梦西湖泛烟水,画船撑入荷花底。
雨声一阵打疏蓬,惊开睡眼初蒙松。
乃是池荷跳急雨,散了真珠又还聚。
幸然聚作水银泓,泻入清波无觅处。
游西湖
年代:【明】 作者:【张复亨】
山翠湖光昼染扉,珠宫缥缈晚钟微。
桥影乱分公子棹,荷花轻著美人衣。
繁华不醉飘零客,愁听啼鹃又夕晖。
2.西子湖饮酒赏荷的悠闲是哪首诗
西子湖饮酒赏荷花的悠闲指的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二)》全诗如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四季:春天,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夏天,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是在西子湖畔饮酒赏荷的悠闲;秋天,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在夜晚西窗下互诉情愫的思念;冬天,是“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在临别劝慰友人勿忧知音的豪爽。
3.描写西子湖的诗句
1、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释义: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2、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释义: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3、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释义: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西湖任何时候都是美景。驱车去追寻。
——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释义: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5、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 释义: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 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6、叩逋仙,访坡仙,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薛昂夫《西湖杂咏·春》 释义:去寻访林逋的梅花仙鹤,再去苏堤游玩。把西湖美景都游个遍。
明月高高升起天色已晚,回路还远也都不去管它。 7、一春不识西湖面。
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
意长笺短。——许棐《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释义: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
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长,信笺却这么短,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8、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奥敦周卿《蟾宫曲·咏西湖》 释义:烟水浩渺的西湖波光荡漾,在百顷微风飘拂的水潭上,十里水面飘溢荷香。 9、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释义: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1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释义: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我漾舟西湖,欣赏红荷碧叶时,不禁想起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赏荷花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
5.关于杭州西湖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张岱《湖心亭看雪》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白居易《春题湖上》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 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 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一春不识西湖面。 —— 许棐《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 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知。 —— 白居易《杭州回舫》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 赵孟頫《岳鄂王墓》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 刘因《观梅有感》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 白居易《西湖留别》
东南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 陈德武《水龙吟·东南名州》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 苏轼《卜算子·感旧》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 罗隐《题磻溪垂钓图》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 仲殊《诉衷情·宝月山作》
西湖雨后,绿波两岸平拍。 —— 程必《念奴娇(忆先庐春山之胜)》
西湖依旧流。 —— 佚名《长相思·去年秋》
西湖岂忆相思苦。 —— 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 周德清《【中吕】满庭芳_看岳王传披》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 —— 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 —— 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6.描写西湖的古诗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平湖秋月[宋]·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湖心亭[清]·许承祖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
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7.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简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赏荷花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
8.与"西湖"有关的诗句
灵 隐 (黄文中)
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
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
咏西湖 (程琳)
西湖多胜景,飞盖喜相陪。
暑气迎秋尽,江声向夕来。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如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
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竹枝词
侬家住在涌金门,
青见高峰白见云。
岭上已无丞相宅,
湖边犹有岳王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去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绝 句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别西湖
闻说西湖可乐饥,
十年劳我梦中思。
湖边欲买三间屋,
问遍人家不要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西窗剪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赏析:成语有两个:剪烛西窗,巴山夜雨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1、西窗剪烛 [成语解释]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近义词]剪烛西窗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亲友聚谈
[成语结构]偏正式
2、巴山夜雨 [成语解释]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典故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常用程度]一般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扩展资料:
近义词:剪烛西窗 [成语解释]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近义词]西窗剪烛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泛指亲友灯下聚谈
[成语结构]偏正式
意由未尽离别间,月上枝头道晚安。这二句古诗是什么意思,求解答?
[常用程度]生僻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犹未尽离别间, 月上枝头道晚安。 下句是
时光荏苒,月上梢头幽幽,几家欢喜几家愁。
情侣两个人有聊不完的天,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月亮已经上升到镇上房了,只能依依不舍的道别,晚安。
那肯定是有相关的了解的,要是需要的话,我建议是看你自己的理解,因为对方看的方向。
何当共剪西窗烛 共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
原文如下: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李商隐《夜雨寄北》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期”字两见,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首先,想象 什么时候再在一起,西窗下秉烛夜谈,再说那巴山夜雨 何时,我们能相倚在西窗前,剪着一朵朵美丽的烛花,向你倾吐,我对你的无限思念,在那巴山秋雨的夜晚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寄内之作,一向为人们广为流传,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诗将诗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二句以秋池迅急上涨喻作诗人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三四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刻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此为消释离情之处.四句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相顾,循环往复,脉络清晰明了,思绪起伏跌宕.本诗艺术手法高明,首先是运用了“悬想反说”的修辞格.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说自己思念妻子,反说妻子来信“问归期”,写亲人对自己的遥念.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即用双方的共同思念来加深各自的爱恋深度.李商隐在本诗依旧运用这种笔法,首句便说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应(但不直说,只托于池水上涨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却话”呼应上文,便把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爱恋深情写活了.其次是场景描写跳跃性大,跨度极广.首句即包括长安、巴山两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复长安、巴山.四句诗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巧为剪接,妙合无隙,堪称天造地设之作.再次是情景交融,上涨的池水即是诗人胸怀中爱情波涛的外化,“秋池夜雨”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对妻子的关切的爱恋!另外,本诗中的“期”和“巴山夜雨”笔沓为文,读来摇曳多姿,铿锵成韵,富有民歌特色.全诗写得真是体贴入微,情深意切.从见他乡夜雨而生两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见,感受至深,自然流露,凄寂之中见温情,让人在寒意中生温暖,因此这首诗是唐人寄内诗中难得的佳作.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29602位粉丝
描绘了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
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下一句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白话译文:扩展资料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王晏媄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