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环评报告表必须进行地下水监测吗
这个简单按要求填写即可,无需考虑遣词造句啥的。如果有的话,可按下面格式填写。要的。(四)浅层地温的可恢复性与浅层地温场变化趋势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
因为设置4.3 拟建项目概况污水处理厂的目的就是要将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通过处理后,变为净水,但是在处理过程成中,有时可能处理不能达标,形成二次污染排放,失去处理的目的,为此要进行环评监测。
场地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场地调查评估的区别
(1)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是别很大的两项工作,其在主体、实施时间、评估目标、评估内容及方法和结果呈现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异。
场地调查评估包括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两方面工作,风险评估又分为健康风险评估和生态风险评估,由于目前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发展还不成熟,难度较大,场地评估普遍仅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故文中风险评估即指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
1.评估目标和评估过程不同
在评估目标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场地调查评估是识别和评估场地环境污染或潜在场地环境污染的过程,即对场地上过去和现在的各类活动进行调查,并分析和评价场地环境状况及环境风险。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估未来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场地调查评估是通过场地现存的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在未来土地利用时该污染对周边人群的健康风险。
在评估过程方面,根据环境的组成特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可进一步分解成对不同环境要素(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生态、电磁辐射等)的评价,具体开展起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
阶段为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第二阶段为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第三阶段为环境影1.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场地调查评估也包含三个各自、逐级深入的阶段:
阶段是初步识别场地污染,主要通过会谈、场地访问,对过去和现在场地使用情况、特别是污染活动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来识别和判断场地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如有必要,则需进行以采样分析为主的
第(2)监测评价埋置的换热孔群对周围岩土层全年温度的影响情况,同样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进一步确认场地是否污染。
第三阶段场地调查评估以补充采样分析和资料查询为主,满足风险评估和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过程所需参数的调查和测试需求,并进行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和土壤修复建议修复目标值的确定。整个评估过程同样都是包含三个阶段,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是一个顺序结构,终端是环境影响报告书。
场地调查评估的工作程序是一个选择结构,每一阶段都可终止,场地调查评估是否需要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主要取决于前一阶段的评估结果,也即场地污染状况以及相关方的要求。
2.实施时间和主体各异在实施时间方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是否完成流转相互间不形成制约关系,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污染场地调查评估通常应该在土地流转前进行,便于明确主体,如果在土地流转后再想对土地储备单位及造成场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溯,难度极大且不具备可作性,形成类似于工程建设领域的“三角债”问题,解决难度极大。此外,我国在土地流转前会存在进行土地平整(四通一平)的情况,在这之前若没有进行污染调查、环境风险评估明确污染状况并采取控制措施,则容易造成污染的转移和扩大。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1)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广义指对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包括建设项目、资源开发、区域开发、政策、立法、法规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包括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图6-3中A1~A2为孔群的中心区的孔间观测孔,可以代表热量最不易散发的区域。分别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围内的两孔之间(中点上)布置观测点―温度传感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影响。狭义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在兴建前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其选址、设计、施工等过程,特别是运营和生产阶段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项目选址、设计及建成投产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2 环境评价规范扩展资料:
技术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重点在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开始前,体现出环境影响评价的预防功能。决策后或开发建设活动开始,通过实施环境监测和持续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还在延续,不断验证其评价结论,并反馈给决策者和开发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其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为体现实施环评的这种作用,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实施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理念,严格遵守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科学、公正和实用,并应遵循以下基本技术原则:
1.与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的特点相结合;
2.符合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3.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
4.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
5.符合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6.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7.符合土地利用的政策;
8.符合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9.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10.正确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
11.选择适当的预测评价技术方法;
12.环境敏感目标得到有效保护,不利环境影响最小化;
13.替代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可行。
参考资料:
一个完整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以下主要工作内容:1.评价区域环境特征调查;
2.项目工程分析、排污分析;
3.评价区域主要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4.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 土壤、声、生态);
5.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生态);
6.环境风险评价(大气、地表水);
7.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评价;
8.项目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9.环境损益分析;
10.公众参与;(本项目是否需要,需进一步确认)
11.环境管理及监测规划;
12.报告书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 基本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和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骤的顺序也可变化。
1.1 环评的重要性
(1)为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为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的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1)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注明:任何环境影响评价书,没有注册环评工程师签名盖章均不产生法律效应。)
1.3 环评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1.4 环评的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 ,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都有重要作用。
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5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2 基本条件
(2)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
(3)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4)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
(5)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与导向功能
3 基本分类编辑本段
按照对象分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
按照时间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4 编写格式
4.1 总论
1.1 评价目的
1.2 编制依据
1.2.1 环境保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2.3 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1.3 总体构思
1.4 评价原则与标准
1.4.1 评价原则
1.4.2 评价标准
1.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3 评价因子的确定
1.6 评价等级
1.6.1 环境空气
1.6.2 地表水环境
1.6.3 声环境
1.6.4 风险评价
1.7 评价范围
1.8 评价工作重点
1.9 评价时段
1.10 保护目标及环境敏感点
1.10.1 环境保护目标
1.10.2 环境敏感点
4.2 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水文
2.1.5 自然资源
2.2 环境概况
2.2.1 经济概况
2.2.3 交通
2.2.4 能源
2.3 区域规划
2.3.1 城乡总体规划
2.3.3 项目园区规划
2.4 项目工程依托设施概况
3.1 基本情况
3.3 产品质量指标及原料理化性质
3.4 总平面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
3.5 主要原辅料及动力消耗
3.6 公用工程
3.6.1 给水
3.6.2 排水
3.6.3 供电、电讯及报警
3.6.4 供热
3.6.5 储运
3.7 主要生产设备
注:本章内容根据项目拟建工程不同需要做调整
4.4 工程分析
4.1 生产工艺及污染因素分析
4.2 物料平衡分析
4.3 环境保护
4.5 非正常工况排污及处置
4.5 清洁生产分析
5.1 清洁生产概述
5.2 本项目清洁生产分析
5.3 清洁生产的措施
5.4 小结
4.6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6.1 环境对拟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6.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
6.3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筛选
6.4 评价因子确定(气、水、声、渣)
4.7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4 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4.8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8.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2 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8.1 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
8.1 施工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
4.9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固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0 环境风险评价
10.1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10.2 风险识别
10.3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0.4 潜在的风险因素识别
10.5 风险类型
10.6 概率分析
10.7 发生对环境的影响
10.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0.9 应急监测方案
10.10 应急预案体系
10.11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4.11 总量控制
11.1 总量控制因子
11.2 总量控制建议
4.12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2.1 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
12.2 环保投资估算
4.13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2 环境保护费用
13.3 环境保护效益
13.4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4.14 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分析
14.1 环境管理
4.15 产业政策符合性及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15.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5.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5.3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5.4 环境容量
15.5 环境风险
15.6 小结
4.16 结论与建议
16.1 建设项目内容
16.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6.3 环境现状
16.4 清洁生产
16.5 拟建工程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16.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7 环境风险评价
16.8 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16.9 总结论
5 目录介绍
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法律
第五章附则
环境影响与环境风险的界定
我国于2002年制定并通过了《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其目的是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要求在我国领域或管辖的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2004年原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是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或(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评价流程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应急措施等共六项。因此,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或(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考虑到CO2地质封存阶段的环境影响以封存的CO2泄漏对环境的风险为主,因此建议对CO2地质封存以环境风险评价为主。本章作者认为,CO2地质封存的环境风险是指CO2地质封存工程(灌注井、监测井、灌注设备、地下封存系统等)安装、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因CO2泄漏,对场地及周围一定区域内人群及生态环境系统产生危害、对土壤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产生污染等的风险。
考虑到CO2地质封存的特殊性,在此特别强调如下“其他”二字,虽然普通,但是在许多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里都有“其他条款”,作为托底的条款;因为“很复杂”,文件里无法穷举出对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形,故有“其他条款”。两点:
(1)CO2地质封存环境风险因素以生产设施和物质因素为主,主要包括CO2地质封存工程施工、灌注工程实施与管理以及建设和运行期间的物质产生。风险环节是废弃井、灌注井和监测井井筒的完整性和井口装置等相关工程单元机械失效,以及封存期间的CO2泄漏。
(2)CO2地质封存环境风险的主要风险物为CO2,主要的风险为CO2泄漏,承灾体为人群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和动、植物生态环境。评价的重点是态下的CO2泄漏,对人群和生态系统的损害程度和对土壤、地表水及(6)监测评价岩土体恒温层的深度。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CO2地质封存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借鉴地下储气库的环境2.3.2 城市总体规划影响评价规定,但又区别于地下储气库:,封存的CO2无毒无味,有别于天然气;第二,CO2封于地下,而地下储气库既有封存也有使用;第三,封存的CO2有可能和地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溶解或生成矿物,CO2泄漏时,可造成浅层地下水和土壤污染。
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水文局)2012年公开12名人员启事
一般包括层面的政策和规划,包括 “十四五规划”、清洁空气行动、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水文局)是在珠江水利委员会职责范围内负责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工作职能管理的副局级事业单位。2002年,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珠江水利委3.2 建设内容员会水文局合署办公,简称水源局(水文局)。局机关参照法管理,局属事业单位有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珠江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和珠江水文水资源研4.4 项目运行污染物排放汇总究所。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方法
2.从地温场的变化评价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
3、为区域开发的经济发展提供导向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设是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基本方法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基础。
更直接的方法是找上全村人去找老板闹,通知媒体。监测网站的布设应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监测站和监测点的布设远离控制中心,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及时有效地反馈系统运行的状态。图6-1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
生态环境监测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地埋管式地源热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本书重点介绍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方法。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应根据地层结构、当地水文地质特征安置温度传感器、流量计、液位传感器等,长期监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时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地温场、地下水水质、水位动态等的变化情况,对传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各个因素的变化情况。
图6-1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根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结合在施热泵项目的实际情况具有可作性,并考虑行政区划统一管理以及参考浅层地温能资源适宜性分区特点。典型热泵系统监测点常采用在系统进水、回水总管以及钻孔内安置温度传感器两种方式,监测评价系统所在区域地温场的变化情况。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监测点上传的监测信息。监测站、监测点数据通过GPRS或SMS方式传输到终端处理中心,实时动态监测各个监测站和监测点的数据变化规律。
(二)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监测评价整个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计量评价系统运行能效,监测评价地下水换热系统在运行时对区域地温场影响情况。由于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小,所以重点监测评价回灌井周围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回灌井停运后温度的恢复情况、抽水井与回灌井相互影响情况,长期对回灌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价水质变化情况。
建立一个理想的监测站,需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固定,监测点的数量要适量,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一个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五项监测评价工作:
(1)在水源井总管上安装流量计。在进/出水总管上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长期记录监测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水源的排、取热量情况。
(2)对地源热泵系统的主要设备要安装用电计量装置,评价热泵系统的能效情况。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装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系统运行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4)在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它们相互间影响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监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围按一定间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可以根据与井孔的距离远近决定传感器布设的疏密,在至少两个方向的测线上监测评价地下水回灌温度对区域地温场的影响。观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5~10m。
图6-2 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由于监测站是用于监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情况及系统连续运行后地下温度场变化的,所以,建立监测站的前提是有长期稳定运行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显然只能依托已建或待建热泵项目建立监测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围都有足够的区域可布置一定的监测点。但是,多数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热泵系统项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比如某一个方向上布设观测点(孔),建立简易的热泵系统监测站。
(三)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换热孔周围的土壤中布置测温元件来采集其温度场,监测评价土壤温度受土壤换热器、地下水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土壤换热器的设计及地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特别是在大型的综合系统中,通过对地温场的监测评价,随时掌握地下地温场的变化,分析冬/夏季取热量与排热量是否平衡的问题,以合理调节各种设备的运行,使系统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运行。
建立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同样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全面,监测点的数量要多,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我们以竖直埋管群监测站为例,介绍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一个理想的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七项监测评价工作:
(1)监测评价土壤换热器对周围岩土体温度的影响情况,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单孔换热器的影响半径与土层内的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垂直方向的观测拟在分析不同岩土层、不同深度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3)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包括地下水对单孔换热器以及孔群的影响。
(4)通过长期对地埋管热泵系统运行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周围岩土层夏季蓄热、冬季蓄冷的影响。
(5)在热泵机组进水口及出水口安装温度及流量装置,连续记录热量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埋管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针对热泵机组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监测评价热泵系统能效比。
(7)监测评价岩土体冻土层深度。
以上第(6)、第(7)项观测应在换热区域以外布设。
如图6-3所示,需要监测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图中显示的中心区、边缘区(含拐角区)两种区域。这些区里除了换热孔本身兼作观测孔外,还有内部孔间、边缘孔间和外侧三类观测孔。作为孔群内部和边缘上的观测孔,建议放在相邻的两孔中间,或对角线的中点上。因为这里是受埋管温度影响最小的地方,或是受两个孔共同影响的位置。它的温度变化可以反映单孔热影响半径相交的情况和管内外实际换热温的情况。在换热孔中埋放温度传感器,受埋管内水温影响,虽埋放容易但监测意义不大。
B1~B4分别为在孔群边缘区和拐角区邻孔之间布设的观测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围布置观测点,这里代表热量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边缘上的地温场受系统长期运行的影响(图6-4)。
C1~C2分别为在距孔群外侧一个孔距处布置的观测孔,代表受换热影响较微弱的地方,用来研究在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外围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另外可在C1,C2孔内分别沿深度0.5m,1.0m,1.5m和2.0m处布置温度测点,以监测岩土体冻土层深度及变化;也可在C2孔内5m,10m,15m,20m,25m处布置温度测点,进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观测,以了解当地变温带的演化过程。
大型地埋管系统的孔群形状可能较为复杂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边缘这两种区域。对于边缘区除了线状的和外角的,可能还有内角形的,没必要都设观测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热影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区就行了。除了专门的科研,一般没必要在距埋管群边缘更远的地方布设地温观测孔,因为这种季节性应用的热影响半径一般不会超过6m。
图6-3 竖直埋管换热系统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6-4 两孔之间不同深度温度的监测示意图
1.从地温的可恢复性评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从地温的可恢复性来评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一个连续数年正常运行的地源热泵系统,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运行数据,它本身就成为处于生产阶段的群孔热响应实验;如果能得到运行期间的温度影响半径,就可以作为资源评价的继续和换热能力的核实。目前这种资料很少,因为大多数热泵系统没有运行记录,或没有安装计量仪表,使得这项工作无法进行。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叫开采试验法,它可以是单井或多井长时间的有水位影响观测的抽水试验,是最可靠的资源评价方法之一。
经过连续多个运行季的监测,可以从运行记录中求出该地区浅层岩土单位体积可提供的热量。如果某系统在已知换热强度和总换热量情况下,地温在运行季之前可以与往年同期相同,特别是和运行初年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其实际开采量适当。如果有持续变化,说明某个季节的开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层单位体积的承受(恢复)能力,需要调整开采强度或总换热量。用这种以实际运行为基础的计算量可以进一步评价资源能力,指导本地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工作。这就是通过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监测得到的浅层地温能可持续利用量。只有在这个开采强度限度内开发利用,地温资源才是可再生的。
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监测评价地温场变化对换热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响,开展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评价开发浅层地温能的过程中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评价循环介质泄漏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及回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大量的开采石灰石,污染地下水,井水将无法饮用,毁坏大片的森林,造成的环境污染.我的家乡该怎么办?
2.2.2 文化教育与医1.2 环评的目的疗卫生请找当地环境监测站进行评估,之后可以用评估报告到提讼。
14.2 环境监测破坏环境,遗祸子孙,的脑子都进水了!
如果没有有效的手段,建议到处发帖,扩大影响!
呕心沥血30000字,环评报告表编制入门 课:建设项目基本情况(2)
13.5 小结上篇文章介绍了《课: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的部分(项目情况), 这篇文章接着往下说第二部分(专项评价设置情况)和第三部分(规划及符合性分析)。
好了,废话少说,直奔主题。
根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格式及编制技术指南的通知 》(环办环评〔2020〕33号), 新的报告表格式模板目的是简化优化内容和技术要求减轻企业负担,回归报告表本质,聚焦重点,体现与报告书区别 ,本次修订明确了专项设置原则,专项数量一般不超过两个,避免不必要的专项评价。对于需要开展专项评价的要求按照导则进行评价,对于不需要开展专项的要素重点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报告表是为了简化内容和深度,这个方向很好。但是某些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或工艺,报告表评价的深度可能又不太够,所以指南制定了“专项评价”这一模块,进行补充 。设置专项评价的要素,要按照导则的要求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内容及章节需要导则要求设置。无需设置专项评价的,按指南要求进行编制。
编制指南规定了5种要素/对象需考虑是否进行专项评价,包括大气、地表水、环境风险、生态和海洋。满足一定的条件需设置专项评价,不满足条件则无需设置;需设置专项评价的条件(设置原则)见下图。 编制人员应在报告表编制前期确定是否进行专项评价。
这里可能有人有疑问,除了大气、地表水、环境风险、生态和海洋5个要素外,环评报告表里其他要分析的环境要素比如 噪声、地下水、土壤等是否要考虑设置专项的事情呢?肯定的说,都不需要,按指南要求填写即可。
为什么说要在报告表编制前期确定是否进行专项评价呢? 是因为专项评价均需依照各要素导则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涉及到布点监测或调查等,需要花费一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所以应早期介入,以免影响环评编制进度。
判定的结果可以直接填写到表格里,如果无需专项评价,可直接写“无”,也可以列表说明(写出判定依据和结果),如下:
大气专项设置,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排放有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时考虑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监测点的数量为20~50个。考虑到地下水径流的四个方向,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如图6-2所示。毒有害污染物,二是厂界外500m范围内有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两个条件需同时满足,才需要设置大气专项评价。
有毒有害污染物:《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2018年)》中的11中物质和二恶英、苯并[a]芘、、等4种物质,共计15种。
注意:关于《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2018年)》中的11种物质,其中无排放标准(可能我疏漏,未找到标准),根据指南的说法,应该可以不用做专项(慎重)。因为指南的说法是废气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指纳入《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的污染物(不包括无排放标准的污染物)。
两个情况,很好判别。一、新增工业废水直排建设项目(槽罐车外送污水处理厂的除外);二、新增废水直排的污水集中处理厂。
所以,只要是间接排放(末端有污水厂)的均无需做地表水专项评价。
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危险物质存储量超过临界量的建设项目。危险物质及临界量的判定依据是《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附录B、附录C,ΣQ>1,则需要做环境风险专项评价。所以后面风险分析章节中,危险物质的判定和Q的计算还是需要的。
这两个就不说了,不是入门学的东西,一般遇不到。
这部分包含四个模块,见下图:
规划名称:
审批机关:
审批意见或批复:
文号:
规划情况信息如何获得呢? 一般先搜索当地审批公示的环评文件,进行参考;如果有规划环评,规划环评的编制依据里面一般会有规划文件名称及批复文号。如果想自己查的话,不太容易,不建议。
也是简单按要求填写,可参考如下格式填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名称:环境影响报告书
审查机关:生态环境局
审批意见或批复: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
文号:
这个信息一般也是参考当地审批公示的环评文件,或者向生态环境部门、工业区管委会相关人员去要。实在没办法的话,可按正常程序向生态环境局申请公开,网上填报申请信息。
注意这一句话,有三个点,①相关规划、②规划环评结论、③规划环评的审查意见。
所以这里一般至少要列表对照的是规划环评主要结论(与本项目有关的,摘录)和审查意见(列表逐条对照)。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一般文字简述即可,叙述规划中关于产业、选址等方面的要求和本项目符合情况。
根据指南要求,此模块中, “三线一单”分析必不可少 。基本每个省份都划定了,也提出了管控措施或者要求等,逐条对照。
相关生态环境保律法规政策、生态环境保护规
根据当地政策、选址和项目特点,可能包括“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流域规划、两高相关、VOCs相关、产业政策准入相关等 。
这部分少则三五个表格对照,多则七八个甚至十多个,都不稀罕。看当地审批要求,主要还是参照当地审批公示的报告表进行选择对照。
好了,到这里,节课就结束了,主要讲的是环评报告表的部分——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本节主要介绍了该章节主要的内容、编写要求和如何编制,并着重对关键内容(易错、易忽略且对后面有重要影响的内容)进行了说明。
这部分内容一般在10~20页(估计80%以上的项目)。根据建设地点和项目特性不同,有的项目可达20页以上,甚至有的项目此部分内容达到40多13.1 概述页。
系列文章首发于同名公众号,可移步前往,阅读更多章节。本专栏也将及时更新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