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音乐书的内容是什么啊!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人教版音乐书(六年级上册)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免费_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免费_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目录如下图:
总计六个单元,还有一个我的音乐网页。
拓展内容:
1、音乐发展
(1)古乐
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大众口头传唱的。
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2)近代音乐
使用西方的乐器和音乐手段,但通俗音乐仍然是以的方式,即旋律为主,五声音阶为主,才能受到最多人的喜爱。周璇是当时的表演家之一,是当时通俗音乐的代表,其为电影《马路天使》演唱的主题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一时极为流行,符合当时的民众的抗日情绪,被称为“金嗓子”。
(3)现代音乐
中华建立之后,除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译成中文的歌曲。各地开始建立交响曲团,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作曲家的新作。和第三世界的交往也不断增加,为此成立了东方歌舞团,专门学习、演唱、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民族的民歌乐曲,在广受欢迎,从3.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初步能唱准,具有一定的音准能力。此发展家的音乐开始对音乐产生影响。民族乐队的配器、合奏方式也基本定型,产生了不少成功的民族器乐交响曲。
20世纪,的民族音乐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每年春节,都会被邀请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并座无虚席。
(4)当代音乐
自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首先从我国的及地区进入内地,尤其是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内地大受欢迎。曾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张明敏的《我的心》在内地一炮走红,这也是内地次公开的港台歌曲演出。此后,内地的流行歌曲与其他地区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音乐结合,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
2、学习音乐:
(1)认识乐谱,比如五线谱、简谱等;
(2)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乐器;
(3)练习发声,据嗓音来找适合自己的曲子练习;
(4)多听、多读、多练、多思考。提高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认识,学会深入浅出、高屋建瓴;
(5)练习肺活量 ,做、游泳来锻炼;
(6)在一些公众场合表演,练习胆量和现场应变能力,实战演练。
参考资料:
求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
2、发声练习:12教师总结:歌曲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34│5—│5432│1—‖我是山东的 人音版的 这是我编辑的电子备课 你看看能不能帮到你 全部自己手动输入 很详细 还有很多其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学、品社)的备课和家长会PPT等,可以帮我给其他朋友们。谢谢
人音版 三年级音乐教案示例【三篇】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三年级# 导语】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应抓住音乐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多多让学生欣赏一些的作品,老师不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以下是 无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篇一】
教学
一、学期教学目的:
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音乐与人、与、与民族、与大自然的联系,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
二、学期教学任务:
a)加强实践与创造
b)加强综合与渗透
c)加强识谱知识的学习
d)学会1—10课歌曲,能够表演
三、教学重点:
a)歌曲的学唱
b)创编能力的培养
c)识谱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难点:
a)创编能力的培养
b)识谱知识的学习
五、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
六、教学效果检验方式:
1、分组测试2、个别测试3、课堂表现4、提问
5、期末测试
七、教学活动开展方式:
1、课堂教学2、游戏类型活动
【篇二】
课题 童年
课时 四
课型 综合课
道具 电子琴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目的
1.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唱《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及“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同谣,6/8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
《小酒窝》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五声羽调式。曲调富有浓郁的民歌风格,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生动,富有童趣,抒发了在温馨家庭中孩子甜美生活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欣赏。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2、休止符、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合作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
1、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
或弹一段前奏问学生歌名。
2、唱一唱。
三、提出本学期要求
1、分组
2、宣布平时成绩记载项目(采用竞赛法)
3、常规教育
四、新歌教学
1、导入:
听《劳动最光荣》,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听《儿童团歌》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听《摇啊摇》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2、出示童谣学生朗读
3、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现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学生边划船边朗读。
4、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5、放《摇啊摇》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6、放《摇啊摇》录音,,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
用‘LU’哼唱。
7、放录音,学生轻声唱歌词,让学生发现一句唱2边。
8、再跟唱一边,找一找难唱处,
重点练唱:3516│55│
摇到外婆桥
跟琴模唱,要唱得连贯流畅,像小船在河中匀速前进,
5拍时值唱足。
9、连唱
边唱边用动作表演(即兴表演)
10、跟唱歌谱
五、编创与活动
1、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分组展示
学生评价
4、出示:
365│365│3516│55│让学生试着敲一敲,说说有什么特点?(在长音处用)
5、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打击乐同样渲染《摇啊摇》的意境。
7、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六、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童年的回忆》
1、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让学生交流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放背景音乐)
2、初听音乐
边听边用手势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
3、学生随音乐模仿小兔跳。
再随音乐模仿乌龟爬。
师:说说谁的行走速度快?谁的行走速度慢?
板书:
快慢
从人的一般行走的速度与乌龟比较。
可请一个学生扮小兔跳,一个学生扮乌龟爬,再和老师走进行对比,
引出“中速”并板书。
4、再听《童年的回忆》
说说第1、2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
第3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
完成书上练习。
第三课时一、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1、导入: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
2、初听歌曲
说说歌曲情绪?几拍子?
幻灯出示歌词
3、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4、复听,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5、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A、流畅的三拍子曲调,你想象当年的同学们在什么场景中?
B、歌曲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6、编创与活动
师:歌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兴高采烈?当你听到时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放录音,学生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二、听辨练习
1、用LU模唱356三个音
2、听一听老师弹奏的两个益鸟中哪个高?哪个低?用手势表示并用LU模唱。
355356
533663
三、小结,师生再见。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摇啊摇》
边唱边表演
三、新歌教学
1、导入:
请小朋友看看谁有小酒窝?有小酒窝的小朋友笑得怎样?
老师有一首歌,请小朋友听听又是怎样的呢?
2、听录音
学生交流
3、再听录音,你能听出是一二还是一二三吗?
边听录音边按一二击拍。
4、用LU哼唱
重点:3106│30│5305│60│
5、按节奏朗读歌词
重点读准:
左边0一│个0│右边0一│个0│
读准八分休止处
6、放录音,轻声跟唱。
找一找喜欢唱的歌词,并唱一唱。
找一找难唱句,大家一起练唱。
设问:A请大家仔细听,老师唱的两句歌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提示:歌词、节奏、曲调。
设问:B听我唱曲调,你能听出曲调中出现最多的音是哪几个音吗?
重点练唱:
3106│30│5305│60│
左边一│个│右边一│个│
唱准八分休止处,采用跟唱法。]
7、连唱
唱到“呀子喂”处与同桌互相拍手,节奏为“ХХХ”
让学生编创其他节奏型
边唱边拍手。
8、分别用稍快、中速、慢速让学生试唱,说说用哪种速度表达长有小酒窝甜美、可爱的小朋友,喜悦的心情?
用甜美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9、跟老师轻声唱歌谱。
10、分组排练表演唱。
分组展示
师生评价。
四、小结,师生再见。
小结
两首歌曲学生都很喜欢,只是6/8拍子的感觉还没建立。
【篇三】
课题 草原
课时 四
课型 综合课
道具 电子琴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目的
二、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材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方法
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内容);
2)教师范唱,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solla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ⅩⅩⅩ―读一读唱一唱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编创与活动ABA
1、复习《草原上》(要求:边唱边表演)
2、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分组排练。(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三、聆听《草原放牧》
1、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讲解《草原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妹》音乐创作的背景)
1)听音乐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2)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3)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4)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四、编自己的歌
1、出示“356”三个音符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竖笛吹一吹。
小结
1.初步掌握了音符3、5、6,学生学唱积极。
2.这两首歌曲学生很喜欢,掌握得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山区小学的学生。这班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预习效果比较好,有比较强的分析课文的能力。
学生对音乐和贝多芬本人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还是一位同情劳动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部分
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 “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二、教学方法
1、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可让学生分别画出两次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再指导学生抓住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学习第9自然段时,可与美术联系起来,可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有条件的班级可适当播放《月光曲》,边听边想象,感受意境,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完成思考练习的第3题。学生的感受只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基调,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
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迸发学生求异的火花。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背诵课文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 )
阴( )
{券( )
卷( )
{蜡( )
腊( )
{缕( )
屡( )
{瞎( )
割( )
{盲( )
育( )
{键( )
健( )
{粼( )
嶙( )
{恬( )
括( )
{汹( )
凶( )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小组内解决问题 ,不能解决的放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二)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小结:贝多芬是德国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交流收获:
(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
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目标: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
(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
(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
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
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可用交流体会,也可朗读盲姑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
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要再弹奏一首。
(二)透过穷兄妹俩的联想,想象月光曲的内容,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1、师:当穷兄妹俩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兄妹俩听着曲子产生的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3、同学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生再读书想象)(目的是凭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了解乐曲内容,为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奠定基础)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那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亲耳听一听?
6、播放音乐,教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要尽可能使课文语言与音乐的旋律协调
7、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透过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你能体会到贝多芬怎样的感情?(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读书)(目的:着重凭借语言文字,其次是音乐的烘托,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8、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9、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读出穷兄妹俩的惊喜,读出贝多芬感情的变化,(齐读第九自然段)。(目的: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达到)
10、师齐读一段:穷兄妹俩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让我们齐读一段。
四、回顾全文,加深认识
1、朗读全文,再次质疑
这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同时,看一看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2、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继续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世界音乐家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小学音乐教案范文(3篇)
【 #教案# 导语】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其媒介是按时组织的声音。它的基本要素包括高低、强弱、时长、音色等。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 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下面是 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小学音乐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学习表现乐曲的不同情绪。
(二)能用线条或动作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教学重难点:
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通过参观音乐小屋的形式引入新课,复习演唱歌曲《唢呐配喇叭》,从歌曲中的乐器引出箫的介绍。
(二)新歌教学:
1、介绍吹管乐器箫并聆听箫的音色,引出歌曲《箫》。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含义。
3、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及旋律特点。
4、再听歌曲,学生轻声跟唱歌词,进一步熟悉旋律并找找难点乐句。
5、解决歌曲的难点,并跟琴完整演唱歌曲,基本解决音准节奏问题。
6、教师范唱,学生模仿吹 箫的动作随音乐节奏律动,体会歌曲轻柔优美的特点。
7、学生跟音乐伴奏有感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三)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1、从乐器箫导入介绍单簧管。
2、初听乐曲片段,说说情绪特点,然后引出乐曲名称并波尔卡。
3、分段欣赏,聆听乐曲的两个主题乐段,听后用线条和动作表现两个主题乐段的音乐特点。
4、完整欣赏乐曲,根据音乐的变化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特点。
5、以舞会的形式,让学生再次体验波尔卡舞蹈欢快跳跃的特性。
(四)主题拓展
以参观器乐收藏室的形式,介绍各种中外乐器,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
【篇二】小学音乐教案范文
一、课题:小小少年
二、课时:一课时
三、课程性质:新授
四、歌唱/欣赏:歌唱
五、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作品《小小少年》,感受歌曲乐观向上的情感,养成勇敢面对挫折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小小少年》的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演唱及运用,并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
附点八分音符的演唱及运用。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海因切的故事,顺势揭示课题《小小少年》。
(二)初步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小小少年》,并提问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愉悦地。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速度是中速。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教师提醒学生采用“wu”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2、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唱。
教师提问:歌曲的旋律线起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组织学生练习。
3、教师范唱,其余学生演唱谱例。
教师提问:附点八分音符应该怎样唱准歌曲:《苏珊娜》?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学生先探索,之后总结并讲解:附点八分音符在演唱时前长后短,类似“苹果”“葡萄”,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4、完整演唱谱例。
5、教师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请学生思考: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表达了主人公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6、教师学生加歌词完整演唱歌曲,纠正歌词及旋律的对应问题。
请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7、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教师多媒体播放电影《英俊少年》中的插曲《小小少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一),学生进行欣赏。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附点八分音符的演唱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小小少年》的背景资料。
八、板书设计
【篇三】小学音乐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分析:
《旋律的级进、跳进和同音反复》内容选自选自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8课《感知音乐中的旋律(1)》,该单元选择了一首经典的根据《G大调小步舞曲》旋律改编而来的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我们大家跳起来》为C大调,3/4拍,a+b+a+b1的一段体结构,旋律明快,情绪活泼,是一首能清晰表现出旋律进行的歌曲。
教学对象分析:
这是三年级的学生次从认知角度接触音乐中的“旋律”要素,在以往的`两年多音乐学习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唱了许多歌曲,也能进行一般的视谱,对旋律的进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三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求知欲强,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应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认知旋律的进行——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认知旋律的进行——“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2、能进行简单的级进、跳进的旋律编创。
教学重点:
学习旋律的进行,理解“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教学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级进、跳进的旋律编创。
教学课时:10—15分钟(课)
教学准备:卡片、钢琴、PPT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打手势唱歌谱。
(1)唱歌谱乐句并打手势,速度稍慢,提示做到“音唱准、拍要稳,手势也要对”。
(2)唱歌谱第二乐句并打手势,速度稍慢,因第二乐句音型相对密集,教师应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3)齐唱、第二乐句歌谱并打手势,请能力强学生到前面做小老师。
3、理解和认知旋律的进行。
(1)旋律进行的引出
师:同学们,刚才在你们的手势里,已经非常形象地展现了旋律进行的三种形态—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2)思考、观察并找出旋律中的“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A.教师打手势演示,学生也同时打手势并观察,共同找出乐句前1、2小节中的“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B.教师继续学生找出第二乐句节中的“级进、跳进、同音反复”。
(3)学生分组练习
A.将学生分四个小组,边做手势边讨论,每组负责2个小节,找出第三、第四乐句中的“级进、跳进、同音反复”,教师指导。
B.学生分组反馈结果,教师评价或生生评价
4、旋律进行的编创
(1)跳进旋律的编创
规则:教师指定一个音,如mi,请学生再选2个与之形成“跳进关系”的音,用这3个音即兴编创一条二拍子2小节的“跳进”旋律。
A.唱好选定的音。
B.教师用选定的3个音进行即兴编创(可4-8小节)后,学生即兴编创。
C.学生自选的3个音即兴编创。
(2)级进旋律的编创。
规则:学生自选3个“级进关系”的音,并即兴编创一条二拍子2小节的“级进”旋律。
A.唱好选定的音。
B.学生进行即兴编创,教师反馈和调整
5、小结。
六年级上册音乐书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六年级上册音乐书如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单元:
歌曲:《我的心》、《一个妈女儿》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第三单元:星空畅想
歌曲:《我爱银河》、《蓝天向我们召唤》
第四单元:外国影视音乐
歌曲:《小小少年》、《啊,朋友》
第五单元:八音盒
第六单元:奥林匹克风
歌曲:《我和你》、《阳光体育之歌》
拓展知识:
一、想象取名法
在作品欣赏前,教师对作曲家及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知识一概不说,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想象为作品取一个曲名。
为了防止学生对音乐的“贴标签”、“玩文字游戏”,我要求学生解释自己命名的曲名含义。并说说音乐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特点。
二、主题识记法
主题是乐曲的主要思想,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当我们想到一首乐曲时,我们总是忆起代表和象征那首乐曲的主题旋律,为此,在欣赏旋律性较强的作品时,可以通过听、唱、奏等途径让学生熟悉主题旋律,并进一步分析主题旋律的音乐特征,为全曲的欣赏作好铺垫。
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首先我让学生哼唱“爱情主题”、“共读共玩”以及“封建势力”主题,并通过片断欣赏,让学生说说各段音乐的特点,学生不难听辨出优美抒情的爱情主题,欢快、活跃的共读共玩主题和凶残蛮横的封建势力主题,然后结合主题欣赏,讲解奏鸣形式结构,让学生欣赏全曲。
有的学生听后说道:“原来交响音乐的写作发展是很有规律和逻辑的”,反之,学生定会觉得交响音乐杂乱无章,不可捉摸而听不懂。因此,主题识记法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把握音乐的发展变化,深入细致地感悟音乐语言。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钟声》1-3课时教案
教师范唱AB两句,各4小节。【 #三年级# 导语】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作用时,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钟声能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本课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2、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创编活动。2、有感情的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篇一】
课时11-1
一、组织教学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2、师生问好。
二、导入1、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2、音乐钟的主题(见课本28页)。
3、复听歌曲并感受音乐的情绪,聆听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
三、学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钟声叮叮当》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交流)
lalalalalalalalalala
3、反复多次听范唱,跟录音哼唱曲调。用“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4、跟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
5、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注意流畅而有起伏,在“V”处要换气。
6、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交流、处理、试唱)
四、跟着琴唱一唱:dorimifasollasido
五、课堂小结,下课。课时小节及体会:
【篇二】
第二课时11-2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小猫爱吃鱼,鱼。
3、复习歌曲《钟声叮叮当》。
二、聆听《灵隐钟声》
1、这是一首电子琴独奏曲,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杭州佛寺——灵隐寺的风采。2、初听,设问:听了这曲调你想像这是哪的场景?
3、复听,边看谱例边哼唱乐曲主题旋律,并用身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三、学唱歌曲1、导入:三拍子节奏练习。2、聆听《美丽的黄昏》,感受歌曲的情绪。3、用哼鸣模唱歌曲。4、学唱歌词:要求用听唱法来学唱歌曲。5、重点:在熟练的基础上,用二部轮唱来演唱歌曲。四、创编活动
1、用“12356”六个音按指定节奏编自己的歌。
3/4×—×│×—×│×××│×—0‖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下课。课时小节及体会
【篇三】
第三课时12-1
一、组织教学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2、师生问好。
二、导入1、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2、音乐钟的主题(见课本28页)。
3、复听歌曲并感受音乐的情绪,聆听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钟声叮叮当》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交流)
lalalalalalalalalala
3、反复多次听范唱,跟录音哼唱曲调。用“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4、跟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
5、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注意流畅而有起伏,在“V”处要换气。
6、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交流、处理、试唱)
四、跟着琴唱一唱:dorimifasollasido
五、课堂小结,下课。课时小节及体会: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设计
C、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你感到幸福吗?《月光曲》这篇课文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分三个课时来学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第四课时一、组织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