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 赏析
《鼎湖山听泉》这是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赏析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时,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优美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15年年前四五年级学过哪些课文
15年年前四五年级学过以下课文: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2、《师恩难忘》3、《石灰吟》4、《墨梅》5、《我也是普通一兵》6、《嫦娥奔月》8、《天鹅的故事》9、《小镇的早晨》10、《鼎湖山听泉》11、《莫高窟》12、《快手刘》13、《滴水穿石的启示》14、《装满昆虫的衣袋》15、《黄河的主人》16、《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17、《友谊的航程》18、《清平乐·村居》19、《林冲棒打洪教头》20、《给予是快乐的》21、《黄鹤楼送别》这里用'像……一样',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22、《郑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境东北部,距肇庆市区18公里,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是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因此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不仅如此,由于鼎湖山枝繁叶茂,负离子含量之高,也因此被誉为“天然氧气库”。并与韶关丹霞山、博罗罗浮山、佛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省四大名山。成功》
鼎湖山听泉课文 鼎湖山听泉节选
鼎湖山听泉课文 鼎湖山听泉节选
观潮和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3、(2)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文章课文鼎湖山听泉缩写100-200字
2、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2、用一“滤”字,强调泉水圣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泉水绕过树根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美的元素较多,泉水丰富美妙,泉声美轮美奂。美的语言带来美的想像,作者比喻确切,把泉声与各种乐器演奏相连,很有艺术的美。课文中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表现形式上的美。文中作者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糅合在一起,这又是生活中美的展示。而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长期接触苏教版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会稍微强些,他们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这篇文章恰好是进行美文诵读、赏读的。学生通过美文美读体会作者匠心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文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先举喻(1)排比,拟人.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像声音产生的具体情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让我们神游山间,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体,后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而且把乐器比泉声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这些乐器正好组成交响乐的各种声部,为下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1、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行踪顺序:①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②黄昏——晚饭后——夜间。4、作者
1、“浸”字,将声与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月光就好像全部沉在水里一般。让人联想到月光将山全部笼罩了,是那么的清新安静。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听泉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山中的安静
不同点是观潮气势大,而且写的是潮水,鼎湖山听泉气势小,写的是泉水《鼎湖山听泉》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山中的安静。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很美。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文章不写看泉而写听泉,颇具新意。文章开头交待背景。因为山雾弥漫,"眼不见,耳则愈灵",所以才有机会欣赏到这美妙的音乐。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黄昏到入夜,着重写到了夜晚听泉的感觉,一系列比喻的妙用,使听泉的感觉更具象化,而结尾由听泉而产生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情趣盎然,余韵悠长。